top of page

義期一會心得迴響

month

活動日期:04/26-04/27

活動日期:05/24-05/25 

活動日期:07/19-07/20 

活動日期:08/30-08/31 

學員 蕭子婷

 

跨越時空的信仰與交流(人間通訊社)

義工會「義期一會」8月30 日在佛陀紀念館展開為期兩天一夜的活動,近60位學員懷著敬仰與感恩之心,共同開啟一場跨越百年的心靈之旅-「佛光珍藏-走讀金陵刻經處」。

他們不僅是單純的參訪者,更是歷史對話的參與者,透過深入了解金陵刻經處的歷史與莊嚴,讓智慧得以相互連結,並使法脈的傳承延續不斷。

首站到「五和塔」和「六度塔」。「五和塔」被譽為喜慶之家,以「家庭」為核心出發點。覺紀法師開示,這裡是一處充滿喜氣的場所,從新生兒的「毓麟之禮」、孩子成長的「成年之禮」,到長輩生日的「壽誕之禮」、、、,都能在此圓滿舉行,期盼學員們和家人在特別的日子得到佛陀的護佑和祝福。

「六度塔」以佛教「六度波羅蜜」命名,展現「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的公益成果,更珍藏了大師的「一筆字」書法。星雲大師即使年紀已大,仍憑著心眼與法眼揮毫寫字,令人深深動容……。

第二站到「宗史館」,這裡以時間為主軸,透過沙畫與歷史影像,重現大師自1939年出家以來的弘法歷程。讓學員們從中深刻體會,大師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推動人間佛教的精神與遠見。

接著前往「玉佛殿」,殿內珍藏著全球僅存的三顆佛牙舍利之一,被尊為「鎮館之寶」。星雲大師特別將舍利安置於此,讓所有參訪者能夠親近瞻仰,並恭敬禮拜。最後,以「佛陀的一生」4D影片,為上午行程劃下圓滿的句點。

下午參觀本館第二展廳「佛光珍藏-走讀金陵刻經處」特展。展覽緣起於1994年,星雲大師在趙樸初居士陪同下參觀金陵刻經處,並發心贊助刻經。大師推崇創辦人楊仁山居士為「菩薩」,因其捨宅護教,創辦「金陵刻經處」(1866年),廣求純正佛典,並秉持「三不刻」原則,嚴謹校勘、圈點分段與雕版印刷,使金陵刻經處成為全球最大的漢文佛經雕刻收藏中心。

同樣秉持護法願心,星雲大師於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採集各版藏經,嚴謹校勘考訂,並加段落標點,期望編纂出現代人能讀、易解、能信、易行的佛教聖典,推動佛法在世間延續流傳。

展覽特別展出星雲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雕版,由金陵刻經處歷時半年完成,既是文化藝術的結晶,更象徵兩位大師護持佛法、代代相續的心願。本次展覽不僅呈現佛教經典的傳承與文化價值,與館內「佛教海上絲綢之路」展相互呼應。學員可從經典的嚴謹校勘,延伸至佛教隨海上貿易傳入東亞、東南亞,與當地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脈絡,體驗佛教多元風貌與智慧力量。

第二天,至法寶堂聆聽「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講座,由慧屏法師主持,《星雲大師全集》主編蔡孟樺、南華大學董事會祕書黃素娟主講,分享星雲大師慈悲與智慧的實踐。

講座中提及大師「熱鬧的慈悲」與「寂寞的慈悲」觀點,前者如急難救助,能立竿見影;後者如文化教育,默默耕耘卻能帶來長遠影響。更談及監獄弘法的真實案例,彰顯佛法超越法律,改變生命的力量。講座強調慈善要從育幼到養老、由身到心、從在地到國際,展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全方位,究竟圓滿的慈悲。

心得分享時間,張振偉表示:修行不是離開生活,而是將生活本身化為修行,願在未來的日子,更加努力實踐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許雅婷表示:參與本次活動,讓自己更加肯定義工服務不僅僅是單純勞務的協助和付出,而是融入佛門修行的次第。許毓麟表示:感恩大師的佛法指引,更懂得「以服務為快樂,以奉獻為自在」,願把「義期一會」活動的美好,讓更多人因一個微笑、一份溫情,而看見生命的光。

最後到「宗祖殿」向星雲大師告假,義期一會活動在莊嚴與溫馨的氛圍中圓滿落幕。

學員 張振偉

 

一期一會‧心靈的珍藏

此次參加佛光山義工會「義期一會」活動,

兩天一夜的短暫時光,

卻彷彿走過了一段長遠的心靈旅程。

星雲大師曾說過:

「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於是否曾經發光。」

這句話成了我此行最大的體會──

雖然只有短短兩日,

但留下的感動卻將長久照耀心田。

初到佛館,心生敬仰

第一天早晨,

與大眾在三好樓集合,

整齊排班前往禮敬大廳。

踏進佛館的那一刻,

內心不自覺升起一份莊嚴與安定。

巡禮五和塔與玉佛殿,

欣賞立體電影,

不僅是欣賞建築與文物,

更是一次文化與信仰的洗禮。

走在佛光大道上,

我感受到佛法不僅存在於經典,

更融入了生活,

成為人心的寄託。

正如大師所言:「佛法在人間,佛光照大地。」

抄經繞塔,安住當下

午齋後,

安排了抄經與繞塔修持。

手握毛筆一筆一畫,

提醒我「字字皆佛語,行行皆修行」。

在安靜中抄寫經文,

心念漸漸沉澱,

深刻體會到大師所強調的「以戒為師,以心為田」。

繞塔時,

隨著腳步與佛號同聲迴響,

彷彿每一步都在走入心的深處,

讓浮躁漸漸散去,

取而代之的是清明與安然。

普佛懺悔,心靈清淨

晚課,隨大眾一同參與普佛。

唱誦「戒定真香」與《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時,

我心中一再浮現過往的過失與無明。

當聲聲佛號響起,

好像一股清淨的流水,

慢慢洗滌了心中的塵埃。

大師常開示:「懺悔不是負擔,而是清淨的開始。」

當下我真正體會到,

懺悔不是停留在罪疚,

而是勇敢轉身,

重新出發。

晨鐘暮鼓,感恩心生

隔日清晨,

隨大眾上殿誦念《父母恩重難報經》。

字字句句觸動心弦,

讓我想起父母養育的艱辛。

佛經說「父母恩重如山」,

而大師提醒我們:

「感恩是報恩的開始,報恩是感恩的延續。」

於是啟發自己,

修行不只是為了自我解脫,

更要以感恩心服務他人,

報答親恩、師恩與眾生恩。

行門體驗,掃塵亦掃心

早齋後,

我們整理三好樓個人寮房,

雖然只是簡單的掃除,

卻讓我體會到「行禪」的妙義。

 

揮動雙手的當下,

好像不只是掃落灰塵,

更是在清理心中的雜染。

當汗水滑落時,

我反而覺得心境更加清爽。

大師曾說:「行動就是修行,服務就是布施。」

這一刻我明白,

修行不必離塵脫俗,

而是將每一件平凡的事,

轉化為修持的道場。

法寶講座,信願增明

在法寶堂聆聽講座,

師父講述「人間佛教」的精神,

提醒我們要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這四句話,

宛如慈悲的燈塔,

指引著義工在日常服務中該如何發心。

 

當我與同參道友相視點頭,

心中暗暗發願:

將來在每一次接待、每一聲問候、每一份服務裡,

都能實踐這份精神,

讓別人因我而感受到一絲溫暖。

禮祖回向,法喜圓滿

最後,

我們齊聚宗祖殿,

禮敬開山祖師,

將這兩天的功德一一回向法界。

 

心中生起無限感恩:

感恩佛光山義工會與眾法師們,

提供如此清淨莊嚴的道場;

感恩覺品法師與各位師兄姐悉心引領;

感恩同行的義工菩薩們,

彼此互助。

雖然活動結束,

但心中卻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收穫。

結語

短短兩天一夜,

我彷彿走了一場心靈的淨化旅程。

從莊嚴的佛館巡禮,

到靜心的抄經繞塔;

從懺悔的洗滌,

到行門的體驗;

從講座的啟發,

到禮祖的圓滿,

每一個片段都像是佛菩薩的慈悲提醒。

這次的「義期一會」,

讓我深刻體會到:修行不是離開生活,

而是將生活本身化為修行。

帶著這份體驗,

我願意在未來的日子裡,

更加努力實踐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用小小的力量,

讓佛光普照人間。

正如大師所言:「心中有佛,腳下有路。」

願我能將此行的法喜,

化作日常的行願,

在平凡中發光,

在人間中行佛。

學員 楊毅得

 

首先感謝義工會舉辦此「義期一會」,

兩天的周延行程,

以及所有相關的法師慈悲開示、

師兄師姐的護持。

 

上午9點從禮敬大廳開始,

B組導覽六度塔、玉佛殿、宗史館;

午後參訪「金陵刻經處」特展、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展,

最後在大佛平台抄經與繞塔。

 

隔日清晨再參加早課、

以及法寶講座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完美的兩天行程安排,

將佛光山的理念及實踐完整呈現。

1) 禮敬大廳

獅象迎賓的「獅」象徵著佛陀的法音宣流,

「象」則象徵著佛陀乘白象入胎。

「禮敬大廳」之「禮敬」二字,

除了在學習普賢十大願中「禮敬諸佛」的精神;也取其「離境」之諧音,

經過這個空間轉換,

展開朝聖之旅。

2) 六度塔與「一筆字」

大師一筆完稿,

是專注、忍辱與精進。

看完 3D 影片,

最有感的是提醒自己:

雖然字裡有乾坤,

心中無一物。

3) 玉佛殿佛牙舍利

玉佛殿供奉一尊由緬甸白玉所雕刻的臥佛,

呈吉祥右臥,

佛牙舍利就在臥佛上方。

臥佛兩旁有兩大經變圖,

右側為東方琉璃世界圖,

左側為西方極樂世界圖,

「鎮館之寶-佛牙舍利」,

就典藏在玉佛殿,

見佛舍利就如同見到佛陀真身,

其珍貴性可是此生難得一見。

4) 宗史館

透過照片、文物,

加上模擬具有代表性的實景,

帶領參觀者深入了解大師的成長背景與思想,

以及佛光山在

「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的四大宗旨,

如何將佛教帶往現代,

並將人間佛教從台灣傳播到全球。

5)滴水坊

大師年少出家時,

因罹患重病,

數日未食,

其師志開上人派人送去半碗鹹菜,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

難得的恩賜,

他分外感念其師的愛護,

發願「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大師1949年來台,

初期弘法沒有正式落腳之處,

常常有一頓沒一頓,

仍得忍飢耐餓,

為了佛教,

大師後來創辦了佛光山道場,

成立的素食餐廳均以「滴水」命名,

感恩其師,

同時也感謝十方大眾護持佛光山。

從半碗鹹菜的恩,

成就一個以「滴水」為名的世界素食網絡。

原來「感恩」不是詞語,

而是能被複製、能擴張的社會設計:

把受恩的記憶轉換成服務的系統,

把善因緣做成平台,

令人深深動容。

6) 大佛平台繞塔與抄經

法師帶領義工稱念佛號並繞塔修持,

所謂「見塔如見佛」,

繞塔功德極為殊勝,

可以將功德迴向,

自利利他。

除了一時的感動外,

期許自己能更進一步提升自我、開發自我,

以覺性的啟發來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7) 展覽:用科技續佛慧命

「金陵刻經處」特展把雕版、

經藏與現代因緣連成一線;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

用新媒體把古老圖像重新點亮。

這不是為了炫技,

而是為了保存與傳遞——

讓年輕世代可以走進來,

讓歷史走出去。

8) 法寶講座

《傳燈錄》第二章,

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

•慈善:

從急難救助(熱鬧的慈悲)走向文化事業(寂寞的慈悲),

不僅治標更是治本。

•教育:僧伽、社會、終身學習的生態化佈局,

讓「佛教=教育」落地。

•共修:

把指頭握成拳——以組織與儀式感,

讓發心不散、讓善念成網。

當系統運轉起來,

佛法就不是活動,

而是持續供給的公共善行。

慈善(接觸點)→ 教育(深化點)→

共修(組織點)→ 更大的慈善與教育。

學員 李侶萩

 

感謝孟宛的帶領,

讓我有機會深入認識佛光山這佛教聖地。

坦白說,

我曾接觸過不同的佛教殿堂。

每一個佛教道場,

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

以前,

就知道星雲大師所推行的「三好」。

這次,

學到了什麼叫「四給」~~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其中,

我最有感的是給人方便。

義期一會活動,

接引義工及十方大眾。

來參加的大眾,

每個人的工作、家庭背景,各不相同。

法師給我們很大的方便,

可以選擇自己想參加,

或方便參加的活動。

在此情況下,

增加很多事前的準備與行前工作。

工作繁瑣及辛苦自然不在話下。

但,

在行前前一晚,

甚至當天,

都還能夠接受臨時取消參加活動的通知。

這對參與的學員們來說,

是多大的方便。

但卻造成了法師及工作人員多大的不便?

但法師還是欣然地接受了。

這讓我十分地敬佩。

另外,

讓我非常有感的是「過堂」。

每個道場,

進齋堂的儀軌都不一樣。

雖然我事前已經在群組裡有先學習。

但對於第一次在佛光山過堂的我來說,

著實緊張。

還好有建雄師兄提綱挈領地說明,

讓我一下子就掌握住了要點。

平常在家豐衣足食,

不感佳餚的美味。

但在佛光山的過堂,

卻讓我能夠感受到青菜、豆腐的鮮甜與滿足。

真的很奇妙!

唯有經歷過、體驗過,

才能夠有最真實的體會與感受。

感恩有此殊勝的緣份;

感恩法師及眾工作人員的付出,

讓我有機會,

能夠與佛光山結下美好的因緣。

學員 劉承霖

 

七月份義期一會是末學的初體驗,

卻讓末學懂了~

明白了大師強調樂於「做義工的義工」的精神。

末學記得第一天報到從點名時,

覺品法師介紹小組長、攝影義工、製作名牌、

忍辱被誤解詐騙集團,

個個通知的小絹師姐,

依舊完成確認學員通知任務…⋯

等深刻烙印在末學心底,

原來義工就該是這樣。

課程圓滿,

末學回到道場--寶華寺,

再和數位義工菩薩於鐵皮屋書庫,

協力準備開學前書籍彙整,

人間音緣「流轉」啟發了末學,

換位思考應用在和義工菩薩溝通協調過程,

並見證了多加思索每位義工的強項,

心境因而踏實,並順利圓滿完成,好感動!

感恩🙏每位在義期一會籌劃的義工、小組長,

謝謝你們發心在每一次課程中,

讓海鷗阿姨如獲至寶。

第二天早上,

在法寶堂感動的不斷擦拭臉頰的淚珠,

聽著南台別院優美歌聲不能自己。

慧屏法師妙語如珠介紹,

大師傳燈語錄的李主編,

在主編詳盡的破題,

強調章節閱讀架構是「因、緣、果」,

末學感受如獲至寶,

上個月一直卡關的第二章,

原來就該這樣理解。

倍加動容的是精心籌備二個月的黃秘書,

以個人的視角解說第二章重點時,

著實幫助了末學更懂一點點

「我在眾中、眾中有我」的真正意涵。

感恩宗祖殿妙中法師善巧方便,

讓我們理解導覽可以這樣活靈活現的法布施。

感恩義工會及精心策劃所有工作人員🙏

學員 趙韋媜

 
 

這次到佛光山參加活動,

首先要感謝法師與所有工作人員的用心。

正因為大家共同發心服務,

才讓我們能在莊嚴而溫暖的環境中學習與體驗,

這份心意讓我深深感受到佛光山的慈悲與用心。

在這趟旅程中,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樟樹林滴水坊。

那裡的食物雖然簡單卻十分美味,

我吃的是咖喱飯和豆漿麵,

味道清爽、樸實,

卻能讓人覺得特別踏實。

更讓我感動的是,

餐點的價錢是隨喜,

這樣的方式不只是用餐,

而是一種互助與信任的展現,

令人敬佩。

同時,

我也深刻體會到,

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四給」精神——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這樣的理念不只是口號,

而是真正能夠鼓舞人心,

引導社會往善的方向前進。

我在當下深深被觸動,

心裡充滿感激與溫暖。

我相信,

倘若我們的娑婆世界,

能因為這樣的精神而逐漸化為人間淨土,

人人皆能遠離顛倒夢想,

那將是最美好的境界。

感謝義工會舉辦此「義期一會」的活動,

讓末學對佛光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來佛光山是依據星雲大師以

「文化弘揚佛法、教育培養人才、

慈善福利社會、共修進化人心」

四大宗旨而創立的,

50多年來成就斐然,

信徒遍布世界各地。

 

而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

不以艱深的佛理教人,

而是以淺顯易懂的口語讓大家朗朗上口,

也讓大家輕鬆上手。

佛館巡禮、抄經、繞塔、大殿普佛、

早課、行門體驗、法寶講座,

都是很讚的安排,只是都感覺意猶未盡。

學員 梁華棟

 
 
 

學員 陳琦安

 
 
 
 

參加八月份的義期一會,

讓我再次深深體會佛光山莊嚴與慈悲的氛圍。

透過師父的引領,

參觀五和塔時了解到,

生命中的喜悅與祝福不僅是家族的慶賀,

更能在佛前獲得殊勝的祈願,

這份心靈的加持格外珍貴。

金陵刻經處與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參訪,

使我感受到佛法歷史的悠久與廣大。

翌日走入宗祖殿,

殿內的莊嚴與大師的一筆字,

令我心靈震撼,

法師的開示更在莊嚴中,帶來智慧與笑聲溫暖人心。

 

這已是第二次參與義期一會,

每一次都帶來新的啟發與省思,

讓我更加堅定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淨化身心、利益眾生。

我是第一次参加這個活動,

我是海鷗阿姨靖媛師姐介紹参加。

此次活動課程非常豐富也很法喜。

雖然大部份都有去過,

但沒有導覽解說,

經這次的参與,

聽了師父及導覽人員的解說,

了解更多,

真的不虛此行、獲益良多,

期待有因緣再参加這個心靈饗宴的活動。

學員 李金霞

 
 
 
 
 

學員 許毓麟

 

「一期一會」意謂著世間一切因緣,

皆是唯一且不可複製的相遇。

自我踏入義工的行列,

每一次服務,

無論是短暫的擦拭桌椅、遞上一杯水,

還是安靜聆聽別人心底的一段話,

都深覺這份緣分的珍貴。

星雲大師常說:「人間佛教,不離世間法。」

佛法並非只存於經典文字,

而是應化於生活細節中。

當我身披義工背心的那一刻,

便是實踐佛法的道場。

與人相遇的一笑、傾聽的一瞬、

伸手相助的一剎那,

都成為一種修行。

在服務的當下,

我體會到佛法所謂的「緣起」──因緣和合,

才有我們今日的相會。

那位接受服務的人,

或許此生只與我相逢一次;

我所付出的那一份心力,

也許對方會銘記一生。

正因為不可重來,

所以更應真誠以待不留遺憾。

義工之路的法喜

起初,

我以為義工只是付出時間與勞力。

但,

慢慢地,

我才懂得:義工之路是一種自我心靈的開展。

當我用雙手服務大眾時,

心中反而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清涼與歡喜。

星雲大師提倡「三好運動」──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我漸漸明白,

義工正是三好的實踐者。

一次服務、一句溫語、一念善心,

雖然微小,

卻如星火照亮他人的黑夜。

  第一次參加「義期一會」,

看到法師及相關工作人員的規劃與辛勞,

讓活動非常的精彩:

「謝謝你們,因為有你們擔任義工的義工,

發心的服務使得活動圓滿。」

那一刻,

我彷彿看見佛法中所言「慈悲」的真實展現——

不是高深莫測的理念,

而是人心之間最單純的溫度。

佛法與「義期一會」活動的交融

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

人生如流水,

沒有一刻是可以停留的。

義工會的「義期一會」活動,

便是將這無常中的片刻化為永恆的光影。

星雲大師開示: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四給,正是義工的真諦。

在一次次的付出中,

我不再執著於回報,

而是願意把握當下。

因為我明白,

能夠服務本身就是一種「福報」。

與人相遇是緣,

能夠幫助則是更大的緣。

每次「義期一會」的課程,

都是我修行路上的一顆明珠,

點點串連照亮前行之途。

感恩與願力

回首這段義工之旅,

我心懷無限感恩。

感恩大師的佛法指引,

讓我懂得「以服務為快樂,以奉獻為自在」;

感恩每一位相遇的人,

他們成為我修行的道友,

提醒我珍惜每一個當下。

願未來的日子裡,

我能持續以佛法為燈,

以義工為行,

把「義期一會」活動的美好,

化作無盡的慈悲,

讓更多人因一個微笑、一份溫情,

而看見生命的光。

 

學員 許貴仁

 

「一期一會」,

是一朵靜靜盛開在心湖裡的花。

這次義期一會的旅程,

短短兩日,

卻像一場長長的夢,

把我的心引向清澈、謙卑與感恩。

晨光微露,

一步一念,

皆是修行。

我步入佛館,

大殿高聳,

光影流轉,

佛像莊嚴地端坐,

彷彿默默凝望著世間的無常。

巡禮的腳步緩慢而沉靜,

卻在心中敲起一面鼓。

那不是聲音,

而是信念。

午齋於璋樹滴進行,

非常豪華的豆漿麵-小菜以及水果的一餐當中格外珍貴。

一粥一飯,皆來不易

滴水成海,粒米如山

心懷感恩,方得知足

下午的本館巡禮,

更像是一場文化的長河。

佛教藝術的雕刻,

金殿的輝煌,

每一步都映照著千百年的信仰與智慧。

我不再只是參觀者,

而像是一個追尋的行者,

靜靜領受古老的回聲。

晚上的藥石與普佛,

則是人與人心靈相契的時刻。

經聲合誦,

如同星辰匯聚於夜空,

溫柔卻堅定。

翌日清晨,

天還未亮,

我已隨眾立於雲居樓。

木魚聲與晨鐘聲在空氣中迴盪,

彷彿天地同時甦醒。

雖然眼皮沉重,

心卻前所未有的明亮。

靜默早齋中,

每一口食物都嚐得更清楚,

原來簡單就是最大的圓滿。

行門體驗讓我領悟:修行並非遠在經書或殿堂,

而在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裡。

當我專注於整理與奉獻時,

心便自然安定下來。

一掃一拂,皆是修道

一動一靜,皆是安然

平凡之中,自有光明

法寶講座如春雨潤物,

聲聲入耳,

卻是心靈深處的回響。

法師提醒我們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

在困境中保持覺知,

在人群中施以慈悲。

我在那一刻明白,

佛法並不遙遠,

它就在我與世界的呼吸之間。

最後,

我們齊聚宗祖殿,

禮拜開山祖師,

心裡湧起深深的感恩:

感恩佛法的智慧,感恩每一個片刻的相遇。

一拜一伏,皆是虔誠

一念一心,皆是感恩

緣起緣滅,終歸圓滿

回望這段旅程,

如詩如夢。

兩日的經歷,

像是一幅畫,

色彩或濃或淡,

卻都在心裡留下無可磨滅的印記。

一期一會是一種提醒——

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用真誠面對每一次遇見。

花開一瞬,不復重逢

光陰一刻,難再停留

珍惜當下,即是永恆

 

學員 王瓊瑤

 

參加義期一會已有兩年多了,

即使如今已是工作團隊的一員,

但每一次的相聚,

仍然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

每次活動圓滿的最後一站「宗祖殿」,

始終是我最珍惜的時刻。

因為在這裡,

我們會向開山祖師 星雲大師告假——

這裡是我心中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也是我前行最大的承諾與動力!

更令人期待的是,

近來我們有大福報,

得以聆聽妙中法師生動而深刻的導覽。

妙語連珠中,

不僅讓我們體會到,

大師透過五十一幅一筆字,

所流露出的殷切期盼、慈悲疼愛與深深祝福,

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大師留給弟子的法身慧命。

同時,

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到,

藏經樓建築蘊含的智慧與巧思。

每一處細節,

都展現了師父上人慈悲中的智慧,

以及推動人間佛教的堅毅勇敢精神。

由衷感謝妙中法師慈悲的引領,

與用充滿熱情的分享,

讓我們在歡樂中不僅增長了見聞,

更深深感受到承擔使命的力量與溫暖。🙏

謝謝覺品法師🙏

也感恩有緣與大家圓滿一場場的相遇,

每一次的同行,

都是心靈的加持與最美的緣分。

學員 蔡孟宛

 

八月義期一會旅程,

隨著群組裡頻繁的訊息展開,

覺品法師和工作團隊們,

將活動行程、食宿、接駁等安排妥當,

不厭其煩地接各種變化球,

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活動的第一天,

全員乘坐接駁車到佛陀紀念館,

9點多的天空有著萬里湛藍和潔靜的白雲,

端坐的大佛微笑地望著我們,

為了讓大家能清楚聆聽解說,

特地安排A、B兩組導覽,

隨著導覽義工的引導,

上午參訪了六度塔、玉佛殿、宗史館,

對佛陀的一生、大師的一筆字、開山建寺之艱辛、佛教傳播的海上絲路都有了諸多的認識。


途經成佛大道時兩組人員會合,

瞥見師父在陽光下與眾人同行,

身著僧袍的筆直身影,

頂著太陽一路照應著大家;

午齋在樟樹林滴水坊用餐,

師父已事先安排就緒,

有水果、香茅茶、菜盤、湯品、咖哩飯和豆漿麵。

 

叫人驚訝的是,

師父告訴我們,

這些美味可口的餐食,

樟樹林滴水坊是不訂價的,

因為大師要讓所有人都吃得起,

所以是隨喜投入功德箱,

用眾人之隨喜功德讓眾人都能享用。

餐後走出滴水坊,

滿眼緑茵花木扶疏,

忽有白鷺鷥飛過樹梢,

令人驚喜萬分。


下午續行參訪第二展廳的「走讀金陵刻經處」、

大佛平台抄經堂抄寫心經及繞塔修持。

對金陵刻經處創辦人楊仁山居士,

堅持刻經弘揚正法,

遺留龐大債務給子女亦不改其志,

令人印象深刻。


回到本山用過藥石,

晚課是普佛,

依著引導如儀行禮,

在清淨悅耳的佛經唱誦聲中,

內心一片平靜祥和。


第二天上午,

參加了法寶講座課程,

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系列講座,

這次主題是

「第二章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大師為了弘揚佛法,

著重推動文化、教育事業,

培養佛教人才也以方便法門度眾。

對於星雲大師全集主編蔡孟樺講師,

能在有限的時間內,

層次分明提綱契領,

讓聽眾了解大師的慈悲內涵,

十分佩服。


午齋在32疏食享用餐盒,

除了餐盒內多樣且美味的菜色,

還有義工師兄特別準備的水果及湯品,

其間法師除關心眾人是否順利入座用餐外,

也鼓勵大家分享心得,

並提供訂閱人間福報、申請佛光卡,

或加入義工等表單或資訊。

多人主動分享心得,

有不同類別的服務義工,

也有尚未加入義工者,

氣氛熱烈歡喜。


餐後隨即前往宗祖殿,

時間是中午一點多,

老天爺似乎怕大家曬昏頭而收起了豔陽,

還送來了徐徐微風,

妙中法師在牌樓外招呼眾人如何取景拍照,

一邊解說宗祖殿構建時,

大師當時的規劃理念,

位置高的宗祖殿主建物至前庭往下延伸階梯,

兩側連接的迴廊連接至前方七層塔樓,

全境貌似穩座的太師椅,

椅前有狀如豎筆的問道堂,

並由佛光山移植數十株桃花心木至法寶廣場,

工程期間,

不捨原生於該處的破布子樹,

修改設計改道讓樹,

如今破布子樹已由當時的3米高,

長成了10米高結實纍纍。

 

進入宗祖殿禮祖後,

法師解說兩側牆面一筆字,

各幅字之先後有其修行次第意涵,

詢問大家左側第二幅「阿隬陀佛」,

擺放位置為何僅次於佛光山四大宗旨之後,

大師有何用意? 雖有人提出想法,

但無確解。

我之後想想,

或許是大師慈悲,

想對到來的人員給予祝福問候吧,

祝福大家「無量光」、「無量壽」!


活動在離開宗祖殿後圓滿,

這是一趟豐富的旅程,

有法師費心規劃安排、工作團隊的辛勤付出、

導覽及接駁等義工的服務、

以及歡喜參與的夥伴們,

感恩大家!

學員 許雅婷

 
 

我是第一次參與義工會的義期一會活動,

這次的活動不僅讓我行於佛光,

願滿心田,

法喜充滿。

此次的參與,

就像是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皆是無量因緣所成,

既不可強求,

亦難再重來。

 

當我每每回到總本山擔任義工時,

見到莊嚴的殿堂,

心中便湧起一股清淨與感恩。

能在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教法下,

透過服務大眾來修行,

實感自己並非僅在付出,

而是在一次次的服務行動中淨化自己的心靈、

累積道業。

從這次活動中,

讓我更加肯定認識,

義工服務不僅僅是單純勞務的協助和付出,

而是融入佛門修行的次第。

修持的安排中,

有抄經之靜,

亦有繞佛之行。

抄經時,

我恭謹執筆,

字字心香,

彷彿將煩惱塵垢一筆筆化為清淨,

提筆抄錄《心經》,

一字一句,

彷若將浮躁的心安置於墨香之間。

筆劃的起承轉合,

不只是文字的描摹,

更是心念的安住與清淨。

 

繞佛時,

隨著佛號聲,

腳步沉穩而心念專一,

如同行於菩提道上,

願心隨步履而堅定,

步步之間,

彷若將我導入法界。

 

那份莊嚴肅穆,

讓我深刻體悟星雲大師所說:

「行佛之道,須一心不亂。」

每一次的行持,

不僅是外在的規矩與莊嚴,

更是內心自我的調御與安住。

尤其在雲居樓二樓參與晚課的普佛,

燈光溫潤,

木魚聲聲,

佛號繚繞。

那一刻,

仿若時空凝止,

心隨梵音而安住自心。

鐘鼓齊鳴,

梵唄繚繞,

莊嚴不可思議。

當眾聲齊誦,

聲聲佛號如大海潮音,

蕩滌心靈。

 

於虔誠合掌間,

體會到佛法不僅是理念,

更是身心同時的安住。

夜幕沉沉,

樓宇寧謐,

而佛光卻朗照我心,

使我對人生的無常與短暫生起感悟:

每一次相聚,

都是不可重複的法緣,

每一次用心,

都是不可辜負的當下。

此刻的自己,

深覺不再只是「一名義工」,

而是佛弟子之一分子,

融入僧信二眾的共修,

體會到星雲大師所言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的真義。

 

當雙手合十,

佛前隨眾頂禮,

心中生起無比的感恩──

感恩大師創建此莊嚴的道場,

感恩師父們慈悲引導,

感恩有此機會得以奉獻一己之力服務大眾,

讓眾中有我。

義工之行,

於表象是服務,

於真義則是修行。

每當我行解並重服務大眾時,

實則也在拂去內心煩惱,

安頓自心。

服務過程中難免有疲憊與困難,

但正因如此,

才更能體會忍辱與精進的真功夫。

若心能放下「我執」,

則再重的工作也變得無比自在;

若願心能廣大,

則再短暫的一期一會,

也能成就無量的福德因緣。

星雲大師常言: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知足;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布施。」

在每次的義工服務中,

我深刻體悟到:

義工不是付出而失,

而是布施而得。

得的是法喜、得的是智慧、

得的是一份與佛結緣的殊勝因緣。

 

所謂「一期一會」即提醒自己,

莫將此刻視為尋常,

而應以最虔誠之心,

對待每一件小事,

對待每一次相遇。

當夜幕低垂,

隨眾完成晚課普佛,

緩步離開雲居樓時,

心中湧現無限的安定與自在。

我明白今日所行,

或許只是佛門日常的一部分,

然而對我來說,

卻是生命中一次無法複製的寶貴相遇。

願將此「義期一會」的感動,

化為往後人生的菩提願行,

隨順大師教誨,

將佛光普照,

讓佛法在人間生根發芽。

願以此行,莊嚴自心,利益眾生;

願以此心,隨佛菩薩,永續慧命。

2025 8月義期一會學員心得
義工會大logo.png

佛光山義工會

84049高雄市大樹區興田路153

No. 153, Xingtian Road, Dashu District, Kaohsiung 84049

  • Google Places
  • 白色的Instagram圖標
  • 白色的Facebook圖標

電 話:07 656 1921 分 5361  5365

©2021 by 佛光山 義工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