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義工會線上修持
法師開示
淨業林
佛光山住持 心保和尚開示
大家吉祥!
各位發心的菩薩,非常感謝大家平常對道場的護持,可以說沒有義工,我們寺院道場也不容易運作。在僧團裡面,其實是講七眾弟子,七眾弟子裡面當然就包括所謂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在家的居士、在家的菩薩。所以應該講,當要做一個菩薩,基本上對世間都是覺悟,所以我們講菩薩就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菩提薩埵。覺悟到世間可以講短暫,在世間我們都知道變化很大,那也知道生命可以講短暫、快速,所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家應該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說怎麼樣在世間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所謂菩薩行、普薩道,是最有意義的。我們講自利利他,講自覺覺他,透過菩薩行、菩薩道才能夠通向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通向成佛道路乃至究竟成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菩薩行、普薩道,這個是大家必須要肯定的地方。你如果肯定菩薩行、肯定菩薩道,相信我們在世間會活得很歡喜,會活得很自在,會活得很有力量,因為你肯定佛法。相信這輩子能夠歡喜、能夠快樂,下輩子也一樣能夠歡喜也能夠快樂。也肯定透過佛法讓我們越來越好,不管是福德因緣乃至慈悲與智慧都會不斷、不斷的進步,這也相當重要。
其實,修行應該就是講提升自己,我們都知道我們都有成佛的因素在,所以每個人是未來佛,每個人都是將來都是會成就佛道。所以進步就很重要,你若不進步呢,那就很困難,所以你要提升自己就是要進步。在菩薩行當中大家要肯定這份初心,肯定這份的發心,你不管是幫助自己或是幫助別人,我們總是想說我將來把這些功德成就來圓滿我們的佛道。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樣的一個方向跟目標,其實就非常非常的清楚。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乃至盡未來際,我們都有講個理念所謂發心、所謂不忘初心、所謂在佛法上進步,將我們生生世世的福德因緣都用在修行上,這個是最有價值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說是最吉祥的一件事情。這個也是佛陀給我們的開示,佛陀他也是生生世世,不管在哪一道他都是發菩提心,也因為發菩提心能夠成就種種的殊勝功德,所以重點還是在菩提心。如果你對菩提心真的有肯定,其實你對於未來,是不會擔心,因為你發菩提心,不管你在自利的修行上或是在幫助他人的修行上,都有相當的資糧。
「假使百千劫,正見增上的人,雖復千百生,終不墮惡趣」這個是我們對佛法的肯定,對菩薩道的一種了解,一種信心。
非常感謝大家,這麼長久以來的護持,終究功不唐捐,福報是大家的,福報也是成就你自己,甚至從菩薩行當中成就自己的智慧。
在菩薩行當中確實有很多感人的事蹟,相信大家都是非常值得讚嘆的菩薩。我記得在美國服務的時候,有一個金剛(金剛菩薩),我到西來寺的時候他可以說正值壯年,等到我回到山上的時候(保和尚回總本山擔任住持),他已經是滿頭的白髮,雖然如此,他的這份發心還是一點都沒有減少,甚至帶領新的金剛菩薩,繼續幫助道場常住,我覺得這個就相當的難能可貴。因為行菩薩行大家也知道有困難的地方,也確實有,因為我們本身還是有煩惱的,不管是自己有煩惱,還是別人有煩惱,總是在眾生為道場的菩薩行當中,我們從中慢慢的求進步、慢慢地去思維、慢慢地去做了解,相信日積月累,真的終究會覺得菩薩行跟菩薩道的可貴。
因為唯有菩薩行、菩薩道,才是真正通向圓滿的佛道。大家只要有這個概念,覺得就是一種菩薩行的正知正見。從正知正見可以產生正信,「正信」在佛法裡面我們講「四不壞信」,你就是對「佛、法、僧、戒」產生堅固的信心,這樣你就有力量,所以碰到不管什麼樣的煩惱,總是以修行為主要,以信仰「佛、法、僧、戒」為根本,這個是大家的福德因緣。
人生難得,而且生命短暫,大家能夠找到生命的方向目標乃至意義,這個是最歡喜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也常常聽說在找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這個相信大家也問過自己,其實以我們學佛來講最明顯的生命的價值就是行菩薩道,自利利他這樣不是很好嗎?自己歡喜別人也歡喜,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我想這個就是究竟的人生的意義存在。所以再次感謝大家,那麼希望大家在護法、護教當中,圓滿自己也圓滿佛道,阿彌陀佛!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 慧傳院長
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我們各位法師、各位義工菩薩,大家好、大家吉祥。
從五月下旬一直到現在,疫情仍然繼續在肆虐。雖然疫情從三級降到二級,但是為了慎重起見,還是要小心防範。也因為這個關係,沒有辦法讓我們各位義工菩薩來到佛光山奉獻心力。這一點非常抱歉,因為隨隨便便出門,可能家裡的人也會很擔心。
我們透過這樣的空中相會,其實也可以稱為「法會」。大師曾經講過,法會的意思就是以法相會,以法為會、以法為師、以法為軌、以法為樂。我們能夠在空中相會,也能夠把大師這個四個含意做到的話,我們就是在做法會。
農曆七月,有些人會到寺院去拜拜,因為今年疫情的關係也沒有辦法到寺院去。我們在空中相會,雖然不是在誦經、拜佛,但是一樣可以成為法會。這是大師給我們的指導,為什麼呢?因為不管是實際參加法會、參加座談會,或是參加義工會的空中相會,我們都會聆聽到佛法開示。甚至於從一些師兄、師姐的身上,聽到他們令人很感動的事跡,因而對我們的內心有所幫助,而進一步讓我們見賢思齊,淨化我們的心靈,這個就是叫做「法會」的意思。
我們今天有緣在空中相會,我有四個重點跟大家奉獻:
第一個重點:聽聞佛法,燃起鬥志
大師早年在創建佛光大學的時候,因為資金不足,所以就舉辦了義賣會。大師有一幅墨寶拿出來以後,台下有一個人舉手喊出六百萬。那麼高的價錢就沒有人跟他競爭,因而這一幅一筆字就歸這個人所有。
大家就很好奇,因為當時一般的人要請購一幅墨寶,差不多一百萬左右,為什麼他要花六百萬?這是有其原因的。這個人是一個縣議員,姓陳,他的人生曾經走到低谷,真的是走投無路,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聆聽到大師在電視的弘法,內心很有感觸,因而激起了鬥志、勇往直前。也因為這個關係他東山再起,所以他非常感念大師,尤其不斷地在電視弘法,他非常的感動,所以在義賣會上他以六百萬請了一幅一筆字。
他聽聞佛法以後,認真地去實踐,《楞嚴經》有(這)麼一句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聽聞了佛法以後,要懂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貫徹實踐,對自己的生命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重點:遭受打擊,自我轉變
一位師姊生下了一個小孩,這小孩得了一種怪病,就是常會亂吼亂叫,甚至有時候會有自殘的行為。有時候必須把小朋友帶到醫院去看病,然而就在公車上,這個小朋友又哭、又鬧、又叫,還打自己、抓自己,媽媽看了就很難過,也很不好意思。當然,媽媽就嚴厲呵斥這個小朋友。想不到這個小朋友,越責備,行為就越脫序,父母親真得是非常難過。
有一天,這位師姊到寺院去聆聽佛法,法師跟大家說,我們人生的過程碰到難關,第一個重點就是要改變觀念。就是要把自己消極的情緒變成正面的觀念。然後也跟大家分享了大師講過的故事,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哭婆與笑婆的故事。
她聽了以後很有感觸,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改變自己的思想行為。當小朋友又發生這事情的時候,她沒有再呵他,反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跟這個小朋友說:「寶貝,你今天表現很好喔!你看你可以忍耐那麼久很不簡單,你要繼續忍耐下去,我們就快到醫院啦!你要繼續忍耐喔!」經過這樣的鼓勵,小朋友好像也聽得懂了,又哭、又鬧、又叫的情況竟然就慢慢地減少。然而這種病不是看了醫生就會馬上好轉,小朋友還是會不自主地亂吼亂叫,但師姐的觀念改變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改變了,心情也平靜多了。
生活周遭的人,本來很嫌棄嫌惡這個師姐,認為怎麼孩子長成這個樣子還敢把他帶出來,應該要去搭計程車,以前都會有這樣不好的音聲。但是自從她改變這個行為思想以後,公車上的人反而給予熱烈的鼓勵。他們說:「媽媽,你真了不起,你要繼續加油!我們都挺你!」
一個人,當他的人生最落魄,或是心靈跌盪到谷底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對自己的肯定跟鼓勵。這個小朋友的行為也許還沒有改變,但是周遭的行為,因為她的改變也跟著一起改變。這個不就是聆聽佛法後,懂得去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然後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這樣的以法為會,不就是非常有價值了嗎?
第三個重點:擔任義工,改變習氣
這幾年來,在佛光山的水陸法會,我相信有來擔任義工的菩薩,應該都會看到有一群青少年來做義工。
這一群青少年從哪邊來的?他們從新加坡、馬來西亞來的。因為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是他們的年終假期,而且放假的時間都非常的長。這些青少年服務結束以後,我會代表常住送禮物及勉勵他們,甚至於聽聽他們在這段期間有什麼比較特殊的看法、心得。幾年來發現有一個共同特點,許多青少年是是爸爸媽媽半逼迫過來的,甚至於跟孩子有條件交換。
來了以後,他們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所以又叫他去過堂吃飯,又不能夠講話,這個對小朋友來講是很不自在的。但是,看到別人做得到他們做不到,小孩子跟小孩子之間也有這種比較計較的想法,因而就勉強去做。
奇怪,當他們勉強接受,心靜下來的時候,法師平日的開示,及糾察告訴他們要惜福感恩,他們竟然也慢慢聽懂了。
雲居樓齋堂和尚的座位背後有五觀銘: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他們竟然能夠體會了解,所以會用感恩心吃飯,也懂得惜福結緣利益人天,這不就是在過程當中得到了好處嗎?
另外,這些青少年不是只有過堂吃飯,他們是來這邊做義工的。這個時候常住最欠缺的人力就是行堂,因為常住有了一批生力軍,就讓老菩薩盡量去參加法會。這些青少年在行堂過程當中心理也有所感受,他們說:「能夠為別人服務是一件非常快樂、高興的事情。」這是在行堂當中,他們也可以得到這樣的法喜,真的不簡單。
有些分配去洗碗,剛洗完一批碗,下一批的碗又送過來了,越洗碗越來越多。有些人心情就很焦躁,但是有些小朋友竟然想到他們現在洗這些碗都已經洗得很痛苦,媽媽每天都在家裡操辦家務,還要做那麼多事情,又要洗衣服,又要洗碗等等,她一定比我更辛苦。我應該要改變自己,我回去以後要幫爸爸媽媽做事情。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浪費了,內心也會覺得這些小朋友怎麼不懂得惜福結緣利人天。各位,這不就是大師告訴我們的,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許在聆聽的時候你聽不懂,但是你要做得會,也就是能夠「做中學,學中做」,這是對我們的生命是有幫助的。
最近,我有看到一份哈佛大學的資料,他們做了一個統計。他們研究,喜歡做家事的孩子跟不喜歡做家事的孩子的統計表,這很有意思。喜歡做事的孩子,將來的就業力跟不喜歡做家事的孩子的比例是十五比一,也就是有做家事的孩子容易找到工作。他們還講到喜歡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的離婚率是比較低。
所以,把孩子送到佛光山,看起來好像是給他們在做粗重的工作,但是他們竟然從苦行單當中,改變了自己!「做中學,學中做」,不就是以法為會了?
第四個重點:三好四給,要去實踐
我們既然聆聽到了那麼多的佛法,像剛才講的,從電視聽到大師的開示後奮力向上,還有回山當義工的青少年「做中學,學中做」,然後改變自己。這不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去實踐的三好、四給嗎?
我們各位義工菩薩,可以去恭讀《六祖壇經》的般若品,你會發現六祖惠能大師不斷地在強調一個觀念,想要得到般若智慧,不可以口說心不行。就是你只有嘴巴講,但是內心的行為沒有改變,那是沒有辦法得到般若智慧的。
今天,我用這四個重點跟各位義工菩薩勉勵,尤其在佛光山義工會培訓,除了有「解門」,還有「行門」,意思是要解行並重,就是口說心行。這樣,你的福報功德不但會更多,同時我也相信會讓你的般若智慧不斷能夠提升。
以上,四個重點跟大家共同結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佛光山傳燈會院長 慈容法師
各位發心的菩薩們,大家吉祥!
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在這個地方跟大家會面。疫情期間大家都辛苦了,進出都不方便,也給大家非常的擔心。這個時候都是請大家不要聚會,因為這個疫情,眼睛看不到,不曉得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被感染,也都不知道,所以就不敢讓大家來山上聚會了,因此造成大家很多的不方便。今天用視訊的方式,雖然你們都能看到我,但是我卻看不到你們,非常遺憾。
義工會有你們這些菩薩,實在非常了不起!因為義工就是菩薩,師父常常講「我們發大心的菩薩,就要當眾生的義工,來為眾生服務」。你看在佛門裡面服務的工作人員,不一定都是出家人。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四大菩薩中只有地藏王菩薩是現出家相。觀世音菩薩也好,普賢菩薩也好,文殊菩薩都是以在家相來跟人家結緣,所以我剛才也就稱呼你們為「發心菩薩」!
其實剛才我會講「義工就是菩薩」,是因為義工菩薩從服務的過程中,增長自己的功德,就像佛教常常講「要廣結善緣」,跟人家結好緣、結善緣,你的人緣很廣,表示你的福報很大。人在這個世間上,廣結善緣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經驗、財富以及人緣。有人緣的人,朋友特別多;有人緣的人,有事的時候,別人也會來幫我們的忙。所以你服務別人,別人也會來服務你。
佛光山成立以後,大師就為佛光山訂了四個方向:「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個就是行菩薩道。因為給他信心,任何事情他就能夠承擔。我們不要給人煩惱,能夠帶給他,不管是個人也好,家庭也好,甚至整個社會,這樣才會成為一個祥和幸福的社會。他真正需要你幫忙的時候,需要有力量贊助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他服務,給他們贊助。所以我們大家都曉得,行菩薩道是非常、非常尊貴的。所以大師只有講這四句話,但這是菩薩才做的到!
各位義工菩薩們,你們想想看,大師當初剛到台灣的時候,一個人也不認識,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吃飯也成為問題。但是到了今天,因為他的發心,再加上他願意跟大家廣結善緣,尤其願意為佛教奉獻,所以他一步一步把他的願心完成。所以大師剛剛到台灣的幾年,雖然非常的苦,但是只要有機會,他就寫文章刊登,有機會人家請他演講,他都很願意跟人家結善緣。後來慢慢地,他覺得佛教需要人才,當時還很多人不懂佛教。我也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對佛教也不懂,佛教是什麼呢?一般人認為佛教很消極,佛教就只是「吃齋」。所以我記得剛開始信佛的時候,我的朋友看到我都笑我「妳怎麼那麼迷信呢?沒路走了嗎?怎麼都跑到寺廟裏面去?妳是要去靠佛吃飯啊?」我都會趕快解釋「我不是去信佛,我也不是去拜佛,我是去參加合唱團。」那時候覺得參加合唱團很了不起,拜佛沒面子。因為早期對佛教只知道拜佛、求菩薩來保佑我,讓我健康、讓我發財,對佛教的認識就是這樣子。但是當我們開始跟隨大師學習後,他知道佛法不是這樣子的,來拜佛是為了要改變什麼呢?是為了要能「行佛」。所以現在我們做義工,就是在「行佛」啊!義工就是學習佛菩薩怎麼協助人?怎麼把幸福、健康、智慧帶給人間?怎麼把大家所需要的帶給人間?這個就是佛菩薩要做的事情。所以這些幸福平安不是說「我來拜拜,佛菩薩您要給我什麼?」不是這樣子的,一切要依教奉行。
所以做義工就非常的重要,我們是心甘情願地做義工,剛才我也講像你們來這裡服務,你絕對不會說「這裡又沒有薪水、又沒有給我錢,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幫忙?」我相信這是因為你們的慈悲心,你們的發心,你自動的願意,不是求報酬,但是從這當中你也會得到很多。
佛門裡面常常講一句話「廣結善緣」當初佛陀悟到了很重要的這個道理,就是「培養善因緣」。人若要快樂,就要有快樂的因緣;你要健康,就要有健康的因緣;你要幸福,就要有幸福的因緣。所以我們從這些培養因緣的過程中,不但健全了自己,也服務了別人。同時也為他們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
做義工實在很不容易。你要有這樣的覺悟,這樣的悟道。所以大師常常告訴我們「要自覺」。對佛法要自我覺悟,自我認識,不是強迫別人。所以試著思惟「從行佛當中,你想到得到什麼呢?」像是我說你會跟好多人結緣,你朋友會很多。你曾經幫助別人,以後只要你有事情,別人一樣也會幫助你,所以你很有人緣。別人一看到你就會說「某某人,謝謝你!」「某某人,我認識他!」「某某人有什麼事情,我可以來協助,可以來幫忙。」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得到的,自然也非常豐富。
各位你們很了不起,能夠自覺到要發心、肯願意為大家服務,這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有這樣的認知,自然就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功德。所以大師常常講「我們要找貴人嗎?貴人在哪裡?貴人就是自己,自己能夠為人服務,自己就是貴人。」因為你有這種智慧、慈悲,所以佛教裡面常常講一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慈悲可以帶給我們豐富的智慧,所以能夠讓我們成長,讓我們生活得有意義。為別人服務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是記得我們發心做義工的人不是做一天,不是做一次,是不斷的奉獻,不斷與人廣結善緣。從發心裡面,樣樣經驗都增長了,人緣也增長了,歡喜也增長了,力量也增長了。
有很多人到寺院裡面來,其實都不曉得要做些什麼?但是有你們為他服務、為他介紹,讓他知道到寺院裡面來,要找什麼人,要看什麼書,要做什麼研究,這些你都可以幫助他。所謂「給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快樂;給人有信心,自己自然有信心。」我們要學習菩薩,自覺覺他的道行增長了、智慧也增長了,佛道也增長了。祝福各位,我們大家很需要你們的服務,謝謝大家。
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妙南法師
我們各位義工菩薩大家晚上吉祥!
我們剛剛要進場之前,一直在偷看慧屏法師的視頻,怎麼樣子才可以面相莊嚴。今天很開心有這樣的時間,可以來和大家講講話。實際上,過去的佛學院跟義工會之間,好像沒有太多的交集。但是自從滿醍法師跟慧中法師來到義工會服務之後,長老 慈惠法師就講「我們山上有二位大將來到了義工會」。為什麼呢?各位菩薩,我十六年前來讀佛學院的時候,慧中法師已經是男眾學部的教務長,滿醍法師也已經在佛學院服務了二十年,所以現在等於是把我的老師們,都安排來義工會。希望能夠帶著各位義工菩薩,在修學佛法的路上,慢慢去成就,慢慢去前進、成長。慧屏法師最近也有一個新的任務,他回到我們男眾學部擔任副院長,希望藉此能夠接引更多的年輕人進來佛學院,來跟我們一起學習僧伽教育,同時成就不一樣的生命。
想起自己在十六年前來到佛學院的時候,到底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實際上,這十六年來,我都一直在佛學院,也沒有離開過。雖然很多人都很害怕佛學院的生活,好像覺得進來這裡,會感到非常嚴肅、嚴謹。其實,大師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給我們的教育方式很特別。過去我在社會上,在師範體系,然後在學校教書,學了十年的教育。但是這十年,跟我來到佛光山的這十六年比較起來,我自己深刻的感覺到,大師雖然說他從小沒有拿過一張畢業證書,但是他的確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教育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導師,領導我們在自己生命前進的路上,不停的前進跟成長。怎麼說呢?
第一、「自覺教育」:
用師父的話,實際上叫做「自我觀照,反求諸己」。現在這個時代,你們可能都在自己的房間上網路頻道,可是佛學院晚上七點以後,寮房不能開燈。所以我們很多同學來了之後,就一直很好奇,是不是佛光山五十幾年之後還是缺錢、沒有經費?所以晚上七點,寮房不能開燈。或者是怕屋簷下的燕子會不小心飛到寮房裡,所以不能開燈?結果通通都不是。老師說「人跟燕子一樣,有一種基本的覺醒。廊簷底下的燕子,到了冬天會往南飛,希望去尋找一個溫暖的地方,好好的過日子。然後到了夏天,牠又會尋著原路,回到原本居住的環境。」
奇怪?燕子都沒有GPS,牠竟然可以飛得這麼準確,那為什麼人的GPS不能啟動呢?這件事情在佛教裡面叫「自覺」。你到底要怎樣找到自己回家的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透過把寮房的燈關暗了,凡是我進到寮房,不再藉由外在的燈光來找尋物品,那個時候我心裡的燈才正要開始打開!所以外在的燈暗了,但是內心自我探尋的燈開始逐漸打開,我想這是師父在培養我們一個很大的智慧。
所以從進到佛學院的那一刻開始,晚上七點一回到寮房會知道我的課誦本放在哪一個位置?我的衣放在什麼位置?我不在黑暗當中跟別人相撞,而是在外在的黑暗當中,能夠啟發自己心中無上的覺醒。這個是師父在佛學院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也是我們在社會學校沒有辦法學到的一種自覺、自我反思,反求諸己的一種本能、自覺心。
第二、「自我翻轉」:
現在很多人講「翻轉」到底要怎麼翻轉?社會上的翻轉,就是讓學生站到台上,老師坐在台下,以為交換位置就叫翻轉。實際上,在佛學院,大師說「真正的翻轉,是一種自我更新、不斷進化」我們以前在讀佛學院時,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碩士,他每次佛學考試都考滿分100分,非常好。可是偏偏每次寮房檢查臉盆裏面的牙刷刷毛應該要擺向左邊,漱口杯應該要怎麼擺,都有規定。奇怪,這位留美碩士的成績那麼好,可是他的牙刷老是擺錯邊,因此他總覺得學務老師在找他的麻煩。有一天,他就拿著自己的臉盆,跑到辦公室找老師理論「老師,這根牙刷向左邊或右邊,難道會影響我能不能成佛嗎?你為什麼老是要跟我過不去,硬要找我的麻煩?不是只要考試一百分就好?你在生活成績上給我打一個叉叉,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標籤。」那時候的學務老師是覺培法師,覺培法師當時很有智慧地回應「如果你的一輩子,連一根牙刷都照顧不好,那將來你用什麼來照顧你的生命?如果你連自己的生命都照顧不好,那你拿什麼能量來幫助眾生?」我覺得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在佛學院,我們從早上起床開始,要折棉被、要自我覺察、要自我觀照、自我更新。因此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地說「在你們佛學院的學生是不是都很乖?很乖的人才會來讀佛學院?」我們這裡有很多佛學院的同學,慧鑑法師是佛學院的同學、慧利法師也是佛學院的同學。佛學院的同學是不是都很乖?坦白說,你問滿醍法師就知道。以前我們都是很不乖的學生,不乖的學生才會來讀佛學院,乖的都不敢來。所以沒有一點叛逆性格的人,實際上不太容易為自己的生命找尋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所以在這種期況下,大家都有各自的思想、各自的想法,各自的衝撞之後,到底你犯了錯應該要怎麼樣處罰?我覺得佛陀,或者是我們家師父,都有一個很棒的方法叫做「誦戒布薩」──你要自我懺悔。
以前,慧思法師回來男眾學部做主任的時候,他就發明了一個「淨業白板」,清淨的「淨」,業力的「業」──你要清淨你自己業力的白板。那應該要如何清淨呢?犯錯之後,你要自我反思,然後自我淨化身口意。記得我們學院,曾經有一個同學,過去是《人間福報》的記者,他有次懺悔的內容,寫得很有趣叫「我慢山高,飯煮燒焦」。「我慢山高」,我的「我慢」太高,因此我煮的飯都燒焦了,他就自己到佛前懺悔,拜了三部《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所以我說在這裡的翻轉,是指自我身口意的淨化跟更新。
第三、「自我實踐,不假外求」:
所以我回來佛學院做院長的時候,我問大師「師父,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想法,我們到底應該要給這些年輕人什麼樣的課程內容,才能夠幫助他們?」想不到我們家師父很有智慧,他抬起頭看著我「我什麼書都沒有讀,我都是做出來的。」原來那是師父在提醒我,佛法實踐上不是在經典上的,他是要你去做中學,從實踐中證得。
所以剛來到佛學院的時候,大師總是跟我們講「現在佛光山的這塊平地,那時候可是滿山遍野的麻竹,都沒有人,連鬼都不來的狀況。需要幾千簍的砂石,才能夠填出一個平地,才能夠填出一個屋子,才能夠填出一個階梯。」 在這麼不容易的底下,我問師父「您有沒有想過自己可能不會成功?」 想不到師父跟我講「為了佛教,做就對了,想那麼多幹嘛!」
現在我們很多人以為雲端非常先進,好像我們在網路共修都非常先進。實際上,1991年,師父在佛教的青年論文發表會上面,他已經在倡議「佛教要現代科技化」,那可是在三十年前的事情。因此,二十年前,就在我們現在直播的這個檀信樓的地下室,師父已經辦了「天眼網路佛學院」──不是凡夫的肉眼可見,我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無遠弗屆地學習佛法。我們經常在講,佛陀看見凡夫看不見的世界,所以佛教裡面講「一水四見」,每一個眾生在各自的業力因緣底下,看見了不一樣的緣起。可是唯有依止佛陀,依止星雲大師這樣一個大智慧者,才能夠真正地找尋自己生命的方向。而這個生命的方向,是需要透過自我去實踐,不假外求。所以師父也很慈悲地開辦義工會,有了慧屏法師這樣年輕有為的僧人,在這裡帶領著大家,走出這條實踐佛法的道路,我想這也是師父對於所有信眾的一種慈悲心。
第四、「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各位或許以為我們來到佛門裡面,為眾生服務很多。雖然我看到慧屏法師帶領著滿醍法師、慧中法師等義工會的大家,一直在討論怎麼樣為你們進階、增能?讓大家在佛道的五十二階位中,能夠一個階位、一個階位地往上走。但實際上,當我們看似煞有其事地在服務眾生的過程當中,我一直很喜歡《華嚴經》的偈頌,它說「一切被我們服務的眾生是樹根,而諸佛菩薩是花果」,應該要如何成就諸佛菩薩的花果呢?《華嚴經》接著說,方法是「我們必須要不停地用大悲水,去澆灌這個眾生的樹根,直到有一天你的花果成就。」所以誰說是我來服務眾生呢?從華嚴經的視角來看,各位不要忘記感謝有這些眾生的因緣讓我們服務,才得以有一天成就我們修行的佛道,成就我們在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
所以,我們跟被服務的眾生之間,自利利他的關係是不一不異。這件事情需要「自我離相」。各位或許不知道,在疫情期間,我們每一次開會的時候,慧屏法師總是很搶手。他為什麼搶手呢?因為山上的大家都盼著各位菩薩義工能夠回到山上來,山上的法師都很思念大家,希望大家可以早日回來。
但是在疫情解封之後,我們都很希望佛光山的佛學院,不只有在本山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因為對法師來說,佛學院畢業之後,無處不是我們的佛學院!像義工會也就是各位菩薩義工的佛學院,在《華嚴經》裡面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進一步說,對一個義工而言「諸服務當中,法的供養是第一」。那要怎麼樣才能以法為服務、以法為供養呢?慧中法師也一再地提醒我們說「各位要從雲端走入人間」。就算你超過35歲,讀的是「義工佛學院」,那也沒關係。可是如果你們身邊有年輕的孩子,或者家裡有年輕的孩子,希望你們可以把年輕的孩子帶回來佛學院一起修學,一起自我觀照,一起自我更新,一起自我實踐,一起自我離相,能夠打造這些年輕人不一樣的生命,不一樣的視野。那我想,這才是我們做一個義工菩薩真正終極的關懷,能夠成就我們自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
明天是我們佛學院57年來,第一次的線上畢業典禮。希望各位菩薩可以一起回到雲端上面,幫我們見證這57年來,師父上人教育的奇蹟、教育的成果,包括海內外16所佛學院,我們都會在雲端共聚。8月28日下午三點的雲端佛學院,我們是一種零距離、零時差的祝福。將來有一天,也把您的孩子送回來,像屏媽把慧屏法師送回來,但是如果你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回來,那就把隔壁家的孩子送回來。有年輕人,都通通一起回來,讓我們一起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祝福大家!
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慧知法師
各位義工們大家晚安,大家吉祥!
今天來跟各位分享一則禪門公案,是金代禪師的故事。
在禪典的記載上,金代禪師非常喜歡蘭花,他經常在早課、早齋之後,拿著一些工具,比如像剪刀、灑水器等等,到蘭花園裡面去修剪蘭花,澆水、噴霧,也會時不時就移動蘭花的位置,為什麼呢?因為他想讓蘭花得到最好的陽光。
有一天金代禪師要到京城裡面去辦事,他就跟徒弟講說「你們在家裡要乖,早晚功課都要如實地去落實,供飯也要煮好」交代一番之後,金代禪師就去京城了。
小沙彌一遇到師父不在,各位可想而知,他們就玩起來了。因為師父只去兩天一夜,當然要把握時機!當天下午,他們就拿出,有一次跟著師父去城裡採買的時候,私下買起來的足球。小沙彌們就在大殿旁邊的廣場踢起足球來,劈劈啪啪、劈劈啪啪,球四處彈,結果一玩到投入,球居然撞向金代禪師的蘭花園。這下子,小沙彌們看到金代禪師的蘭花全部劈劈啪啪倒了一地;有的花枝,剛抽出花苞,結果也弄斷了。大家都傻眼了,沙彌們互看一眼之後,決定先把現場收拾,然後再來研究該怎麼辦?他們一直在想明天早上師父回來該怎麼跟師父交代。
到了隔天早上,師父回來後,才剛進山門,沙彌們立刻奔了出來,看到師父就跪在師父的面前,合掌說「師父,我們錯了!」金代禪師好奇地問說「你們犯了什麼錯?」
「早課有做嗎?」「有啊!」
「晚課有做嗎?」「有啊!」
「供飯呢?」「很好啊!」
「那到底犯了什麼錯?」
其中一個年紀比較大的沙彌,就跟師父說「師父,我們昨天下午踢球,把您的蘭花都踢壞了,請您不要生氣。」金代禪師聽到以後就哈哈大笑「你們把蘭花踢壞了,為什麼我要生氣?我種蘭花是為了要供佛,要莊嚴道場,是希望能夠歡喜。我又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
金代禪師緊接著就問沙彌「現在蘭花呢?」沙彌就趕快帶師父過去蘭花園「師父我們把完好的放在這邊,摔壞的在這邊。」師父一看,就拿起剪刀說「來!跟著我一起把殘枝敗葉修剪一番,再把還有根的蘭花重新種到新的盆子裡。」這個就是金代禪師很有名的一個公案叫做「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
所以各位義工菩薩們,那我們又是為了什麼而來當義工?我們是為了生氣而來當義工嗎?是為了歡喜而來當義工?還是為了修福修慧來當義工?
我們重新來看待「金代禪師的蘭花」這則故事。金代禪師喜歡蘭花是一個事實,蘭花也在現場,可是現場加入了不同的元素、條件之後,整個蘭花園的狀況就隨之改變。加入了什麼?
第一、剛好「蘭花在那個寺院裡」;
第二、加入的是「小沙彌的玩性」;
第三、以前買了一個「足球」;
第四、叫做「師父不在」。
當這些條件都加在一起的時候,就讓「蘭花」產生了變化。蘭花的變化跟這些條件什麼有關聯性?跟「足球」有關聯性,跟「小沙彌的玩性」有關聯性,跟「師父不在」產生的關聯性,關聯性之後就產生了變化性。所以本來好端端的蘭花,就變成碎成一地的殘枝敗葉。可是我們可以看到金代禪師卻不為所動,為什麼?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初衷是什麼。他的初衷是為了莊嚴道場,他的初衷是為了讓所有信眾來到大殿能夠歡喜,他的初衷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所以同樣一件事情,加入了關聯性而產生了變化性之後,其實很多現象會隨之改變。
那麼,我們心中那個初衷能夠不變嗎?譬如我們發願要抄《華嚴經》一部。你開始抄啊抄,抄經花去你很多時間,導致你沒辦法跟家人一起相處。所以你就產生了變化性,本來和樂的家庭,忽然之間覺得「媽媽怎麼都不在」?加上這個關聯性之後,你會把矛頭指向「我花太多時間抄經了,所以我不該抄經,因為抄經讓我家庭不和諧」
可是其實問題是什麼?問題是:你當時抄經,是為了自我提升。而只是你抄經花了太多的時間,造成了家庭的不和樂。這些關聯性產生了之後,眼前產生了變化性,我們必須要學金代禪師一樣不動如山、不為所動。那怎麼不為所動?我們必須回去觀看我們的初衷是什麼?我們的初衷是自我提升。可是現在的關聯性,造成我們的家庭開始產生一些問題跟隔閡,那怎麼辦? 你也要隨之調整。
你的初衷不變是自我提升,但是當你發現家人跟我們的關係,因此而改變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調整我們抄經的時間,或者是甚至抄經的因緣還沒具足,那我改以其他的方式,譬如說我改以讀經,讀經的時間可能就比較短了,而且你比較好控制。改以不同的方式注入之後,你既可以提升自己,又可以讓家庭和樂,你的初衷有沒有改變?你的初衷沒有改變。這樣就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當中游刃有餘。所以,各位義工菩薩,你們也可以自己造樣造句「我不是為了生氣而『○○』」
1.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組織家庭』」,有時候我們的小孩誕生之後,整個家庭的秩序都亂掉了,結果你就在家庭裏面常常發脾氣、抱怨,甚至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組織這個家庭?
2.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讀大學』」大一還很投入,大二開始猶豫,這課程是我要的嗎?大三開始在想我要不要轉校或轉系。
3.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
4.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讀書』」
各位,這句話就像作文一樣,你隨時把它放在心中。當你面對各種事情的時候,你就問自己「我是為了生氣而做這件事情嗎?」這句話一旦生起的時候,你就會給自己一個暫緩情緒生起的機會。然後像金代禪師一樣,看到眼前的事情的「關聯性」跟「變化性」。這其實就是透過「空性」,在看待這個世界。所以金代禪師的這句話,就像空性的咒語一樣,它讓你可以破解所有你瞬間想要生氣、想要爆炸的情緒。緩下來之後,看到你眼前的這件事情的關聯跟變化性,你因為想生氣但你緩下來,但你緊接著看到你眼前這些事情讓你想要生氣的關聯性以及變化性在哪裡?你順藤摸瓜,慢慢地就會找到到底是什麼讓你生氣?多次的練習之後,你在生活當中,就會保有你對空性智慧的敏銳度。隨時隨地,慧眼一照,那些讓你迷惑,那些讓你痛苦,那些讓你生氣的原因跟條件,你慢慢地照見之後,自然就能夠像《般若心經》所說的「度一切苦厄」。在生活當中,你都能夠游刃有餘,就可以像維摩詰居士一樣地遊戲人間。以上一則公案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佛光山男眾傳燈學院執行長 慧喜法師
各位菩薩義工吉祥!
非常感謝今天有這個因緣,在線上跟大家結緣,一起學習。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佛經裡面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婆羅門(就是其他宗教的宗教師)到了祇園精舍去找佛陀。
婆羅門問佛陀一個問題:「佛陀啊!請問未來還會有多少佛出世呢?未來的世界,會有多少佛呢?」
佛陀就跟他說:「在未來無窮無盡的時間,還會有無量無數的佛會成就、出現在世間上。」
這位婆羅門一聽,感到非常地歡喜。於是,他在心裡面告訴自己:「那我希望未來,下一輩子或者乃至以後未來世,有因緣可以跟這些佛陀學習。那我未來就可能成就了。」
他心裡想完之後,就很歡喜地跟佛陀道別了。在回家的路上,走到一半,他突然就想到「哎呀!剛才我問了『未來有多少佛會成就?有多少佛會出世?』,卻忘了問佛陀『那過去世有多少人成就佛道啊?』」
於是他又回到了精舍去找佛陀,並再次請問佛陀:「佛陀,請問過去世到底有多少人成就佛道?」
佛陀回答「過去世也是一樣有非常多、無數無量的佛陀出現在世間,並成就佛道。」
婆羅門聽完之後,心裡面又想:「既然過去也有那麼多的佛出世,但是我都沒有因緣遇到他們。雖然說未來一樣還會有很多的佛出世,可是我到底有沒有因緣遇上他們?而且即使我有這個機會來隨佛修行,我卻沒有一定的把握可以成就。然而,現在我眼前的這一位,不就是已經圓滿佛道的釋迦牟尼佛了嗎?為什麼我不現在就跟隨他學習呢?」
於是,婆羅門沉思許久,就跟釋迦牟尼佛說了:「佛陀啊!經過您的開示之後,我決定現在就要跟著您一起學習,跟著您出家,跟著您一起修道。」佛陀非常歡喜地接受他了。所以他加入了佛陀的僧團,修行沒多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個故事聽起來其實很單純,就只是在講一位婆羅門如何思考未來、過去還有現在。簡單而言,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握當下」。
除此之外,這個故事還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呢?以這位婆羅門為例,他為什麼一開始會想「我未來再隨佛修行就好」。在印度的文化背景底下,婆羅門是一個專業的宗教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保障,所以哪怕他再怎麼窮,都能得到別人的恭敬供養,甚至是其他種姓的人,都得對他敬畏三分。所以當今天要他放下所擁有的一切,開始走上一條修行的路,這點對他來說可能是一件冒險的事,因為他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子。所以他當時才會覺得「等未來吧!下輩子有因緣的時候,再來跟這一些佛陀學習。」但是這位婆羅門算是有善根的,所以當他想到「過去有那麼多的佛,我都沒經歷,就算可能有遇到了,我也沒有這樣子的因緣跟隨他們,所以我要把握當下。」
再來,我們反思一下,尤其是從五月份以來,台灣在整個疫情的迅速發展之下,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日常所遇到的很多事情──到底什麼叫「把握當下」?這個當下,需要我自己先去面對,先去突破的一件事情,叫做「我願不願意放下原有的舒適圈?」縱使我現在所看到的可能很好、很棒,我都會告訴自己「等下一次吧!」
有很多人因為疫情而失去了生命,這件事情是不幸。但是從往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去檢視我們現在所屬的這個環境,我不能夠再自以為是,或者是完全活在自己世界裡面。我必須要把握每一個當下,了知我現在擁有的任何因緣,都是需要去創造並維持的。
過去這幾天,尤其是在雙北地區,開始從幼兒園又引發新的案例。即將我們在9月21號,就要迎接中秋佳節,大家都在想「到底我們可不可以在家裡舉辦這些團聚燒烤?」「我希望按照過去、往年,我在台灣或各地,我所感受到的舒適,我所感受到的美好。」我們現在也許正是用這個角度在看待自己的現在、未來。但是我們可能會忽略掉「我是否真的清楚掌握,現在的局勢是怎麼一回事呢?」
佛法裡面經常說「把握當下」,所以就像我後面寫的這四個字「福慧同修」──「福」跟「慧」要什麼時間來修?是不是在疫情之下我沒有辦法修?其實大師經常跟我們說「要學習、要發心,要發展『這個心』」,讓我自己投入在一個怎樣子的環境,重新去看到自己的價值,這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當我今天要說「把握當下」,其實也就是我必須要:
1.勇敢地「踏出自己原有的舒適圈」。
2.另外,我必須去學習「放開原有的自我侷限」。
3.佛陀告訴我們的「當下」,其實是一個「滾動式、不斷在進行的『當下』」。在疫情之中,我們看不到所謂一個叫現在,因為這個「現在」跟昨天的「現在」又是不一樣的一回事的。
4.因此,雖然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是「我願意把握任何一個可以讓我發心的機會,去增加任何一點的福德、智慧」,這些也許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它都是很關鍵的。
所以再回到疫情的例子,即使目前政府每兩個禮拜都會針對整個防疫現況,檢討並做出適當的調整,但是也沒有辦法打包票說,到了中秋佳節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度過?只能夠以現在、目前所有的條件做參考,並適度地去做調整。
所以在這個當下,是不是代表我什麼都不能做呢?不是的。我現在有任何的因緣可以去廣結善緣,可以去串聯很多人、事,甚至從自己的心情開始去做調整,不要每次都到了外面又有一個封城計畫,或者是未來有任何突發狀況的時候,可能我們自己就像故事中的婆羅門那樣──過去有那麼多佛出現在世,但是我都錯過了,未來又有很多的佛出世,是否有機會遇的到呢?現在有佛出世,而我有機會聽聞正法,我有機會讓自己發心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甚至去突破很多思維上的侷限,嘗試讓自己豐富起來。所以這其實同樣也是我們現在要做的。把握當下,我才可以去開拓我很多新的未來。而在這個過程裡面,不是說沒有困難,但相信所有的義工菩薩,都在很多的義工之間彼此提攜,也還有很多法師的陪伴,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共同在佛光山這個法身慧命之家互相扶持。所以在這個當下,自己不會只是孤獨的一個人,我們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做為前進的力量。
最後,今天簡單的小故事,還有這個「把握當下」的這個主題,跟大家簡單的做幾句分享。祝福大家!希望大家在我們每一次的線上修持裡面,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為這個世界、為自己、為家人,付出一點點的心意來祈願,這一點點至少讓我們自己不會先被煩惱打倒,至少先把身心安定下來,至少我們可以像大師告訴我們的,學習「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處處能夠觀自在,世界因此變得有希望。謝謝大家。
佛光山寺務監院室法務組─組長 慧豪法師
各位線上的義工菩薩大家吉祥!
很高興今天能夠在線上修持跟大家結緣。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臨濟義玄禪師的《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裡面有一句話叫做「隨處作主,立處皆真」。這句話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句座右銘一樣,它曾經在我的人生遭遇變化的時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我想今天就拿這一句話來與大家分享。
因為疫情的關係,因此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就像現在大家也是在線上參加修持,本來大家可能常常會來山上當義工,或是到各個別分院去服務,甚至或許也可以到很多其他的地方。但是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不僅沒有辦法來當義工,連想要出國也變得很困難,甚至你想要做的很多事情,也隨著這社會環境的變化,有了很大的不同。
所以我也思考了一下,在我目前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的生涯當中,我的人生遭遇到其他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在我當兵的時候。因為我從小就出國到佛光山來出家,第一次接觸到外面的環境應該就是回到韓國去當兵的時候。
因為韓國的軍中也有寺院道場,所以我也就負責管理那個寺院道場了。雖然看起來好像也是在寺院裡面,但畢竟是在當兵。所以對我來說,生活環境的人事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那個時候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非常的煩惱。
有一天,我就在客堂看到掛了一幅墨寶──寫著「隨處作主」。我就看了那四個字之後,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喔!我的人生其實沒有在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從此以後,我就把臨濟義玄禪師所說的這句「隨處作主」當作我人生的座右銘。
解釋一下「隨處作主,立處皆真」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隨時隨地都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做自己主人的當下,一切都是真的。
如果再做一個比較詳細的解釋:我們時常在生活環境的變化之下,會產生很多的煩惱,這些因於外在境界而生的煩惱,也都不受我們的控制。例如說至前一陣子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我們在山上的大家都盡量不出山門,很多的義工菩薩們也沒辦法上山,大家因此都覺得很悶啊!想出去都出不去。不過後來想一想呢,我們以前可以自由進出的時候,也沒有常常出山門。明明還是過一樣的日子,但是現在卻總覺得「我被限制住了」,總覺得「我的生活步調受影響了」,然後就開始起煩惱。
但是不管外在的環境再怎麼改變,只要我們「做自己的主人」──我的想法,我的情緒,我要對我自己能夠做主,那當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決定「做自己的主人」的話,這些煩惱就不再是問題了,所以立處皆真,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其實我們要明白,當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或各式各樣的情緒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重點是「我們要用什麼的心態來看待」?當我們的心能夠做自己的主人的時候,那這些變幻不實的虛妄相就不再能為我們的人生做主。所以「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其實可以說是「把握當下」的另外一種說法。
所以今天跟大家特別分享這一點,其實也是共勉大家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之外;我們身為一個義工,也要把大家所在的佛光山當作自己的家,在這裡「做自己的主人」。怎麼說呢?當大家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有一個「願意做那個地方的主人」的承擔時,就會生起一分責任感。譬如說未來疫情好一點,大家又能夠回到山上為大眾服務,能夠為常住付出的時候,你是不是把佛光山,或你所在的道場,或是您服務的單位當作「自己的」一樣來看待?你是不是那個地方的主人?我想這也是我們心態上很重要的作意。
如果把自己當作主人來看的話,那我們做的事情,說的話, 因為有責任感,所以呈現出來的也都會不一樣。如果沒有把自己當作主人,那你永遠都是這個地方的客人。那對於很多事情,甚至您所說、所做的事情,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了。
因此「隨處作主」這句話,我想跟大家簡單總結兩個重點:
一、「做自己『心中』的主人」。不管外在的環境怎麼變,我們都要把主導權放在我們的心上。絕不能因為外在的環境變化就跟著起煩惱隨波逐流。
二、「做自己『所在之處』的主人」。譬如你到了佛光山當義工,佛光山就是你的家,你就是佛光山的主人。就像 師父上人跟大家分享過的「我是佛光山!」我想這也是師父上人把臨濟義玄禪師的「隨處作主」,用比較現代的方式來說明給我們聽的。畢竟我們的 師父上人也是臨濟宗第48代傳人,雖然我們佛光山說「人間佛教」、說「八宗兼弘」,但是從 師父上人的種種開示裡面,還是會感覺的到禪門臨濟宗的宗門思想。
我想最後跟大家做一個這樣子的分享,做一個祝福,也很期待疫情能夠早日消除,早日與大家在山上見面,讓大家有機會能夠回到山上,做佛光山的主人。謝謝大家!
佛光山寺務監院室總務組組長-慧柏法師
各位線上的菩薩,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要感謝常住給我們這個因緣,也感謝慧屏法師所帶領的義工會,協力促成今天這個以法相會的殊勝因緣,更要感謝各位在線上收聽的諸位菩薩。所以現在的心情是非常的開心跟歡喜,就如同常住大眾都很思念,也很關心大家一樣。
即使目前大家無法回山服務,但是 師父上人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跟精神,卻是在生活中都可以讓我們「處處是道場」,在行、住、坐、臥,食、衣、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裡,處處都是修行、用功的著手處。家庭、工作場所就是我們的道場,以及任何有因緣去到的地方都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可以在任何人、事、物的因緣裡面,去發揮展現佛光人的「四給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給」──在佛教裡就是佈施的意思。布施是一個菩薩行者最基本必備的條件,因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在四攝六度裡面,「布施」都是排在第一的,由此就可以瞭解布施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經典裡面,一個有關「布施」的故事──「割肉餵鷹」。這也是佛陀本生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內容,是講述佛陀過去久遠劫前為一個大國王,他的王號叫「尸毘王」,在閻浮提統領大大小小的國家跟聚落。他以仁德統治天下,以大慈悲心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有一天,帝釋天因為五衰相現,所以感到非常的驚慌不安,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命終之後會往生到哪裡?而當時,由於這個世間的佛法也已經滅亡,所以更讓帝釋天覺得自己命終之後沒有一個可以皈依的地方,所以更是憂愁恐怖。
這時候他的天子「毗首羯摩天子」就跟帝釋天說:「天王您不用擔心,在閻浮提有一位行菩薩道的尸毘王,道志堅固,勇猛精進,將來必定成就佛道。所以您若前往投靠皈依,他一定能庇護你,解救你的危急困厄。」
但是帝釋天不太相信,半信半疑,就跟天子說:「我想試驗看看,這位尸毘王到底是真菩薩還是假菩薩?所以請你變成一隻鴿子,我化作一隻老鷹,我會追著你到尸毘王的王宮。你到時就躲在他的身邊,苦苦哀求他,看他會不會救度你?」
然後他們就變成鴿子和老鷹,老鷹一路追逐著鴿子到尸毘王的王宮,鴿子就躲在尸毘王的身邊,尸毘王一看鴿子如此的驚慌害怕,於是正當要俯身安慰牠時,老鷹就來到尸毘王面前。尸毘王一看到老鷹,就知道事情的緣由。鴿子的害怕、恐懼、緊張,都是因為老鷹要吃牠。
這個時候,老鷹就跟尸毘王說:「鴿子是我今天的食物,我已經餓了好幾天,請您把鴿子還給我」
尸毘王回答:「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已經發願要救護一切眾生,所以今天我是不可能把鴿子交給你」
老鷹質疑道:「大王!您這樣可是違背自己的誓願。您說要救度一切的眾生,鴿子是眾生,難道老鷹就不是眾生嗎?您雖救了鴿子,但我卻會因為餓肚子而死,這樣未免有失平等?」
尸毘王一想,老鷹講的也是有理,就問老鷹:「那你需要什麼都可以,你要金銀財寶、山河大地,還是我的王權、地位通通都可以。」
老鷹搖搖頭,雙眼直勾勾地看著尸毘王說:「這些給我都沒有用。我要的只是新鮮的、熱騰騰的血肉,我只要這個!」
尸毘王大驚道:「你只要這個?但是我也不能殺一個、救一個呀!這樣既不合乎道理,也違背我的誓願」
老鷹冷哼一聲「這我才不管!我就是只要新鮮的、熱騰騰的血肉」
這時候尸毘王雙眼輕閉,轉念一想,頓了口氣,就請侍從拿一把刀子來。忙迭間,就是手起刀落,從自己的大腿割下一塊肉,然後遞給老鷹。
老鷹見狀,還不滿意「唉呀,大王!雖然您忍心割下了一塊肉,不過這塊肉的重量可是要跟鴿子相等,這樣才公平,不然我還是會吃虧的!」
國王一聽,只是靜默地請侍從拿秤子,然後把割下的一塊肉放上去,心想「這麼大一塊肉,應該是跟鴿子一樣重了吧?說不定還比鴿子還要重呢!」
但是沒想到,秤子一秤──尸毘王的大腿肉,還是比鴿子輕。尸毗王只好將兩條大腿的肉都割下來,放在秤上,但還是比鴿子輕。接著,尸毗王又割下雙臂和腋下的肉,直到身上的肉都割完了,都還是不能與鴿子等重。最後尸毗王立起身來,索性想將整個身體跳到秤上,但因為力氣不夠,失足掉落地面,痛昏了過去。
過了一會,醒來之後。只見老鷹立在尸毘王面前,嘆氣到「大王啊!您何苦為了一隻鴿子,把自己割得體無完膚呢?您現在就只要把鴿子給我,還來得及保住一命呀!」
尸毘王顫抖著說道「不……我就是要保護這隻鴿子,我既然發了『救度眾生的誓願』,我就不能改變這樣的誓願」說罷,尸毘王用盡所有的力氣,躍上這個天秤,而當他躍上那個天秤的時候,大地、天宮六種震動,所有色界的天人都下來人間,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原來是尸毘王為了救鴿子而割肉給老鷹,而弄得自己片體鱗傷;所有的天人都為此流淚、感動不已。
這時候帝釋天就變回真身說:「大王!您為了一隻鴿子把自己割成這樣,你是為了成就轉輪聖王嗎?還是為了做帝釋天主?還是為了做三界中最殊勝、最快樂的大梵天王呢?」
尸毘王強忍著身體的疼痛,一字一頓地吐道:「我不是為了三界中的享榮華富貴,不是為了成為轉輪聖王,也不是為了成為帝釋天,或者是什麼樣子的梵王。我是為了要成就佛道。」
「你把自己割成這樣,難道不會後悔嗎?」
「不會。我絕不會後悔。」
「不可能!你現在明明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全身都在瑟瑟發抖,還說你不會後悔?我實在不太願意相信」帝釋天睨視著倒在血泊中的尸毘王
「如果帝釋天你不相信,那我就在此立下重誓,今天所做、所修、所行,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完全都沒有半點後悔,而且我也不為求三界的人天福報。我惟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如果我所說都是真實,沒有半點虛假,就讓我的身體恢復完好如初」當尸棄王立完誓願,他的身體果真恢復如初,甚至容光煥發,更甚從前。
這個故事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地方:
一、 布施的重點:你給的,不是我要的
一開始國王要給老鷹的,是外在的財寶、土地,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把自己最重視、最需要的給對方,但是不見得這些是對方最重視的、最需要的。所以這是我們在故事中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二、 布施的真義:為度慳貪,絕不勉強
割肉的時候所代表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所有的眾生都是視財如命,所以「割肉
」猶如在「割捨」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一般。若當你能夠做到,連自己的色身都可以布施的時候,請問你還有什麼不能布施?當然要像故事中尸毘王的布施方式,是需要有很大的智慧力、慈悲力、禪定力,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是需要八地以上的菩薩或是乘願再來的諸佛才能做到的。所以,在此不是鼓勵大家去做這樣的事,當然如果你有這樣令人讚歎的功德力,能夠做到不恐懼、不害怕、不後悔,當然希望你能夠因此成就道業。
三、 布施的功德:不生悔心,清淨圓滿
若不行做到捨身布施,那就先從「不自惱、不惱他」,自己能力範圍做得到的,一點一滴慢慢地去累積功德、智慧跟福報,隨著你的智慧跟福報越來越大、越寬越廣,你所布施的各方面也會越來越廣大。最重要的是,都要以歡喜心來做布施。當你從自己做得到的,一點一滴地做起,那麼你所做的布施都是好事。當你用歡喜心來布施、以不後悔的心來佈施功德才是最清淨殊勝跟圓滿的。
以上跟大家分享,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平安、自在、吉祥。阿彌陀佛!
佛光山寺務監院室監院-慧融法師
各位義工菩薩大家吉祥!
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知足」。什麼叫做「知足」?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就是「不貪心」。
記得我小時候住在屏東的鄉下,爸爸常常做包子跟麵食給我們吃。我那時候大概4~5歲吧!?吃一顆包子就可以撐半天了。有一天不曉得怎麼搞的?就吃了兩個,結果可想而知,肚子撐得很難受。我父親只好帶著我在村子裡面散步,促進消化。一個多小時之後,那個肚子脹氣的狀況才緩解下來。
「貪心」是一種慾望,每個人都有。佛法裡面講,慾望有「善法欲」跟「惡法欲」:
1. 「善法欲」:對好的事情、如理如法的事情,用心去進行的欲望。比如像念佛、誦經、拜懺都是屬於善法欲。
2. 「惡法欲」:對不好的或非法的事情的一種欲望,比如像「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就屬於惡法欲。
一般人對於善法欲的追求,通常都抵不過惡法欲的誘惑。比如說,有人邀請我們回山來當義工,你可能會說沒空。或者找你到道場來誦經,你也是說那天有什麼事情。但是若找你出去玩的時候,不但會立刻答應,甚至還追問什麼時候去。然而,對善法欲的追求,從來沒有聽人家說過,為了慶生來通宵念佛,大家一定認為你瘋了;但若是為了慶生而整晚開派對(party),這種事情比比皆是。這也就證明──追逐五欲六塵的事情,大家都樂遲不疲。
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三世,一般我們講的亞歷山大帝。他是一位著名的國王,也打過無數的勝仗。30歲的時候,就已經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但是到他生命的最後,也還是難逃病魔的折騰。最終在他過世之前,他囑咐他的部將在前往墓園的路上,要做三件事情:
1. 讓最厲害的醫生團一路跟隨在他的棺木旁邊;
2. 沿路要遍灑把他最寶貴的一切金銀財寶;
3. 在棺木的旁邊挖兩個洞,讓雙手攤在棺木外面,可以讓大家看到他。
將軍們覺得很捨不得大帝的死去,也很疑惑為什麼要做這三件事情,就請示亞歷山大帝為什麼要做這三件事情?
亞歷山大說「我要讓世人知道我剛剛學到了三個教訓:
1. 讓世界上最厲害的醫生跟在我的棺木旁邊,就是要讓世人知道──再厲害的醫生他能夠治好我們身體的疾病,但是無法從死神的手上拿回我們的性命。所以這一點是想告訴大家,要能夠珍惜現在生命,不要白白的浪費了。
2. 去墓地的路上,沿途灑滿金銀珠寶,是想讓世人知道──人在死亡的那一刻,再多的金銀珠寶都不能帶走的。一生所追求、追逐的金銀財寶是「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共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一樣財寶都帶不走的。
3. 把我的雙手露在棺材的外面,是想要讓世人知道──人是雙手空空的來到這個世界,到最後仍是雙手空空的離開這個世界。人忙碌了一輩子,到最後才會發現「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擁有世俗的富貴權勢。」
佛陀在「太子瑞應本起經」裡面有提到「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等四大富足。
1. 「無病第一利」身心健全是一切富足的基礎,故無病才是最大的利益;
2. 「知足第一富」內心知足常樂,才能活在當下,這也是該追求的財富;
3. 「善友第一親」能夠讓自己進步的善知識,這個才是值得親近的人。
4. 「涅槃第一樂」充滿法樂、光明、自在的涅槃境界,才是最安穩的樂土。
人總是把幸福解讀為「有」,比如說:有房、有車、有錢、有權。
但是幸福其實是「無」,為什麼是無呢?因為:無憂、無慮、無欲、無病、無災。
有房、有車、有錢、有權是比較出來的。你有錢,總有人比你更有錢,這是永無止境的輪迴,永遠比不完的。無憂、無慮、無欲、無病、無災是內心知足的展現,更是內心取之不盡的財富。
最後,祝大家能夠在無病當中安心辦道,在知足當中知足其樂,在善友當中不斷進步,在涅槃當中得到妙樂自在。一切知足,不假外求。謝謝大家。
佛光山寺務監院處接駁組組長-慧祥法師
各位義工菩薩,晚安吉祥!
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再來深入了解更多的道理。
曾經有一個國家,因為旱災的關係,使得土地都沒辦法種植作物,因此有很多難民都紛紛移居到別的國家去討生活。其中有一對農夫父子,他們也因為只剩下最後一個布袋的地瓜,因此也準備扛著僅有的這袋地瓜,準備移居到適合耕種的地方。
走了一陣子以後,農夫父子也覺得累了,便放下肩上的地瓜,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這時,剛好有另一對商人父子,也來到樹下休息,他們同樣也扛了一袋東西。
農夫父子看到商人父子的那一大袋東西,就很好奇地問了,「老兄!你們倆抬的是什麼?怎麼看起來比我們的還要重啊!?」
那對商人父子互看了一眼卻欲言又止,反而看了看農夫父子們身旁的那一個大布袋,反問道「你們那一袋又是什麼東西呀?」
「嘿!就是地瓜啊!」老農夫當場就伸手進袋子裡,掏出一條地瓜咬了一口。
「哇!」商人父子一看到是地瓜,當場眼睛就亮了起來,老商人便殷切地對著老農夫說「這麼著吧!我們這一個布袋的東西,跟你們交換那一袋地瓜,好嗎?」
老農夫心裡想「呿!那一袋不曉得是什麼垃圾,還想拿來騙我的地瓜啊!?」就問他們「那……你們那個布袋裡面到底是什麼啊?」
這時候,老商人東看看、西看看,確定四周沒有其他人,才悄悄地從袋中摸出一個銀錠、銀元寶,然後半掩著面對農夫父子說「我這一袋啊,都是銀元寶,都是錢呀!」
農夫父子一聽晴天霹靂!這輩子從未看過這麼多錢,連滾帶爬地過去看看「真的、真的整袋都是錢!喂!你當真要跟我換啊?」
「真的要跟你換!我們父子倆已經三天粒米未進,快要餓死了!這袋銀子在荒山野嶺也換不到吃的,所以不如跟你們換那袋地瓜」
農夫父子對看一眼,老商人問「換不換啊?」
老農夫瞪直了眼,腦袋一頓說「換!」
農夫父子馬上衝上前去,撈起袋子裡的一把銀元寶,愛不釋手地賞玩著。然後,商人父子也立刻衝上前,兩個人四隻手各抓起一條地瓜啃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雙方都回過神後,彼此都害怕對方反悔,就趕緊抱著交換到的東西,往相反方向揚長而去。
從外地來的農夫父子,因為人生地不熟,很快就迷了路,也因為忙折騰了這一陣,遲遲沒有東西吃,後來就餓死了。
死後就被牛頭馬面帶到了閻羅殿,農夫父子望著四周陰森森的環境就開始害怕了起來。突然,閻羅天子就開口講話了「來者何人!有何冤情?」
老農夫聽罷,就壯起膽子對著閻王說「閻王爺啊!我要告觀世音菩薩的狀!」
閻羅王及在場的所有鬼差一聽到老農夫這麼語出驚人,現場一片譁然。從來都沒有聽過誰要告觀世音菩薩!這是哪一招?閻羅王覺得這個老農夫實在惡劣至極,便差牛頭馬面把農夫父子倆插去油鍋炸了。
這時候,農夫父子開始喊冤說「觀世音菩薩吃了我的東西,拿了我的東西卻不保佑我,我們告祂又怎麼了?祢們怎麼可以還罰我呢?冤枉啊!冤枉啊!」
閻羅王一聽,覺得裡頭有文章,就先把農夫父子傳喚回來「你倒是說說看,觀世音菩薩怎麼就吃了你的東西、拿了你的東西卻不保佑你呢?」
農夫回答道「我每天早晚都會上香、供水,初一、十五還會供花、供果,可是我只求個平安、富貴,你看我既沒有平安也沒有富貴,然後現在還餓死了!我一輩子禮拜觀世音菩薩卻得到這樣子的結果,所以我要告祂。」
閻羅王問「我問你,你的供水最後是誰喝掉的?」農夫說是自己喝掉的。
閻羅王再問「那你的供果、供食物最後誰拿去吃的?」農夫說是全家一起享用的。
閻王就跟他說「從頭到尾你的供品都是自己吃掉的,觀世音菩薩不曾吃你的東西,你怎麼可以說他吃了你的東西卻不保佑你呢?而且他也沒有答應你要做什麼事啊!」
這時候農夫想一想後,又問閻王「對啊!觀世音菩薩沒有吃啊!難道我的供養沒有功德嗎?」
這時候閻羅王就為他分析道「這個祭拜當然有功德,你以為你為什麼會遇到那對商人父子?那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應,讓你們雙方的因緣可以湊齊,讓你們未來有更好的機會,可是你們不僅不懂得把握機會,還貪心覬覦對方的全部!你們想一想,如果當初你們不要換全部,而只交換一半,那會有什麼結果?」
農夫恍然大悟「對啊!如果只換一半,那我們父子倆就不會餓死,之後我們到新的地方,也有錢可以東山再起,唉呀!我怎麼那麼笨,為什麼要換全部呢?早知道換一半就好!」
閻羅王就說「其實你們只要有一方為對方著想,也不會造成今天這樣的結果,辜負了觀世音菩薩的安排。本來幫你們安排這麼好的因緣,你們卻都不懂得珍惜,都起了惡念、貪念,所以你們都遭到惡報,那對商人父子現在是流落他鄉做乞丐,日子過得很辛苦。而你們是餓死荒郊,這都是你們自己造就的結果,哪怕你們當初不要說換一半,換三分之一都可以。哪怕全都換了,如果你們都不是因為擔心自己被搶而逃離人群,那這樣就算在半路上,肚子餓了還可以跟他們買回地瓜或是跟其他人買東西。自己不認識路又遠離了人群,最後自找苦吃,這怎麼能夠怪觀世音菩薩呢?」這時候農夫生起了慚愧心。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重要的是我們要藉由這個譬喻故事,來反省、提醒我們自己。你想一想,在很多狀況下,我們也都是像故事中的農夫這個樣子。父母的加持、老師的加持,學校、父母都想要讓學生學到東西,可是有些學生才走進校門,但還沒進教室就翻牆跑了。就算父母再好,老師再好又能如何?終究是辜負了父母的用心及老師的栽培。因此,問題不在於學校多好、老師多好、父母多好,在於自己懂不懂得珍惜、善用當下的因緣。
同樣地,諸佛菩薩一定會加持我們,只要我們懂得依教奉行、恭敬供養、稱念名號,祂都會想辦法幫我們把因緣安排好、鋪墊未來。可是當因緣來的時候,我們懂得珍惜嗎?如果懂因緣就會成熟就會更好,若不懂就會跟那對商人父子、農夫父子一樣,不懂得為對方著想。
所以各位!為什麼我們常常念佛、拜佛,卻還是得惡報?就是因為辜負了諸佛菩薩的加持。好因好緣來了,你懂不懂得珍惜?有些人的修行沒有很厲害,也沒有布施很多金錢,但是他懂得珍惜,所以他的因緣就會慢慢提升,自然會越來越好。
今天以這個故事與大家分享,就是要讓我們自己從裡面去體會幾個重點──
一、我們要相信,所有的因緣都是我們自己抉擇來的。因是什麼?因是自己發心,你有沒有懂得「為彼此著想」的這個發心。但是只懂得為別人著想還不夠。
二、要珍惜、善用每一份來臨的因緣。這時候才受用得到諸佛菩薩所安排的最佳助緣,但他僅是助緣。主要的因,還是端看造作身口意業的自己。你的決定是什麼?你的說話風格是什麼?你的做事方式是什麼?
三、當你是依靠妄想來做事,你當然不會成功。當你想的事是好事,但你嘴巴講出來的卻破壞了因緣,或者身體做了沒意義的事,譬如你從高雄要去台北,卻往南走,這叫做背道而馳,你走的路線不對;就像那商人父子跟農夫父子,他明明希望能夠富貴平安,可是他帶給別人的都不是富貴平安,要貪求對方的全部,可見他們沒有善的種子,這個時候才會「惡貫滿盈」。
四、各位要知道,佛菩薩的加持力要能有作用,一定要有善緣成就。若知道這個原則,我們平常善、惡、順、逆,所有的境界都會珍惜、善用。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看到好的,就學習人家好的習慣跟方法;看到不好的,當作警惕自己這樣做不好,這樣做人家會討厭,這樣做會有惡報,我們就避免不要做,所以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五、當人家看不起我們,甚至不願意幫助我們時,我們都不要生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義務要幫助我們,更不要期待他們願意幫助我們。我們要相信諸佛菩薩的圓滿修行,他們在這個法界的因緣是遍法界的。他們的因緣都在法界之間,所以只要我們懂得起恭敬心祈求,他們都會直接感應的。感應之後因緣會來,但果報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就好像父母煮好了一桌子菜,要不要吃是你自己決定的。當你生病時,醫護人員都在,但你要懂得去就醫。所有商店都在,商品也都具足,但我們是否有因緣去買東西,是你要自己準備的。所有的學校都在,但你是否有資格去讀書?也是你要準備的。所有的寺廟都在,你要不要去向三寶學習、請法,也是你要珍惜、善用的。所有法界都為我們所用,那我們有沒有懂得珍惜善用呢?如果有就很好。
今天就以農夫跟商人的故事,來跟大家分享這樣的一個理念。希望大家從現在起,看到任何的人事時地物,都不要排斥,要觀察善用。哪怕別人給了你一杯髒水,你不要生氣說「那個髒水又不能喝!」,反而應該要善用「它正好澆花!」把髒水拿來澆花,沒人要你喝也不用拿來喝正好澆花,所有沒有所謂的「不好的水」,遇到的因緣都是好的,我們善用就對了。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都能夠越來越好,身心安康,都能夠轉念去執!阿彌陀佛!
佛光山修持監院室監院-慧思法師
在這1-2年的疫情期間,對於佛弟子的心境修練上,我想也起了一個很大的衝擊跟波動。整個生活節奏都被打亂掉,也影響了我們習慣的生活模式,也影響到我們的作息,影響到我們的自由,尤其影響了經濟。
但是我們是佛陀的弟子,若是從因緣法則的前提來看──有因有果世間成。既然一切都在因緣法則的前提之下運作,那麼在這生滅法當中,我們看到的什麼樣的真理?什麼樣的現象?我們又從這當中,應證了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法義有多少?若是無法在生滅法當中,見諸法實相,勢必會苦上加苦。會在行動被侷限的疫情當中,生諸煩惱。
過去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行動自由。這個自由的狀態,如同我們人的呼吸,本來就「只是呼吸」,不會覺得這是很難得、很奢侈的一部分。過去是久久見一次面,現在是整天在網路上見面;整天見面的話,從有話講到沒話,從有事做到沒事。被侷限的除了行動上的物理空間,還有心靈的空間。在這種種的侷限當中,我們在是否也能憶念起曾經修學過的法義、法要?
過去說很多事情忙不完,過去說許多的活動辦不完,但是「動極思靜」。「靜」,靜下來思考,靜下來思維,靜下來反省,靜下來重新再出發,從這當中我們可以藉由這些現象,靜中潛修、動中起用。所以,事情沒有絕對的。唯有在變化當中,摸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
所謂疫情的傳播,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即使居安思危是必然的,但也不需要杞人憂天。因此,多方面地開發「善心所」、肯定「善心所」,就能夠重報輕受。這是在「有為法」的法則、「生滅法」的法則裡面來談,也就是「世間正見」。
善心所的開發,確實能夠為生活帶來和諧,為人際關係能夠進一步的友好。善心所能夠讓我們的行為不脫離正常的軌道。我們的語言能夠不惱怒眾生;我們內心所想,能夠有正能量。所以佛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四正勤所談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
更進一步來說,也就是為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要義是來自於清淨波羅蜜。佛陀說六度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能夠到彼岸的法門,《三十七道品》特別將「精進」這一辭提出來談,它通達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等其他五度都需要,以此可以看得出「精進」的重要性。這也是共通於原始佛教跟北傳菩薩道的一個修持方法,像七覺支裡就有精進,五根、五力裡也有精進。這個在世間人來講的話,就是──「凡事要透過正確的努力,才能達到想要達到的目標」,乃至於說「凡事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地」,而今而後不己於愧,這也就是問心無愧。凡事皆如此作意,則能夠坦然面對大時代的變化,從世間各項的事物當中看到無常相。例如:我們從花開花謝的過程,看到、體驗、應證了生滅的無常相。
如果不能覺察,那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把它當作自然的現象,而不是佛法的真理。因此以這樣的心態,要與法相應,就如同隔著一層膜,在文字義理上面能夠理解,但是在實相上面難以體解,因此有漏的理解,也就是不圓滿的理解,這產生不了力道,而產生一種「學佛多年卻依然煩惱叢生」的狀態。好像吃太多感冒藥,感冒一樣存在。但是反省一下,是否吃了感冒藥之後,卻做了其他違反藥性的行為?
人世間的現象生生滅滅,我們其實都是這個世間的常客,而不是過客,更不是稀客。是常客,脫離不了,又待不住。該如何是好?所以今天藉由這個片刻的時間,與大眾來分享幾個重點──
一、廣行善法,開發「善心所」,以善止惡。能夠惡緣散了,善緣增上。
二、能夠在佛法的用功上找到精進的方向,並在法義當中嘗得到法味。
三、「有緣度眾生,無緣自修持」,佛弟子沒有被疫情打敗。過去,我們有緣福利社會;疫情封鎖期間,我們就自我修練。有時飛龍在天,此時潛龍勿用。能夠動靜一如,裡外一如,才能夠在這堪忍的世界,一關一關的突破。
以此來供養大家,與大眾勉勵。謝謝大家。阿彌陀佛!